近两年涉及学科整理(2015)
整理旧日文章,2015年一篇综述性文章尚可, 录之于此。
近两年涉及学科整理
近两年来一直在准备探讨一个话题,面对来自各个阶层、各个方向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批判,总觉得有些系统性问题、属于文化层面的问题,即总觉得是站在一种价值观下,对另一种价值观或者尚未形成价值观的社会的批判。经过两年的观察、思考准备,今年终于动笔,将所思所想付诸于笔端。
在汇集、整理思想的过程中,曾尝试对各种问题、方法、知识内容做一学科分类。为有一个探讨的基础,需要先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有一个简要地叙述:清末国门打开,西学东渐,西方文明开始改变中国社会;国民政府时期,开始系统性的构建结合中国传统的现代中国社会体系;解放后,毛泽东统一意识形态,中国社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断代;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意识、价值观念进入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开始重新构建文化及价值观念,直至今日。这一叙述,是以近现代史为基础,从文化角度加以观察的。
由是引出文化的概念。文化在社会学研究中,主要是手段与跳板;在文化人类学中,则主要是研究对象。在两类学科中,文化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即习得的,综合并且多样性的,包括思想及实践层面的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积累的总和。社会学,研究不同文化圈以及相互的关系,不同阶层的文化差异,以及各种基于文化的问题及其原因、答案等。文化人类学,则研究特定人群的特定文化内涵及其形成过程等。
社会学覆盖的范畴很广,总体而言是研究能够构成社会的人群的公共问题。如人群规模较小,则与另外一门学问关系密切,心理学。心理学如做划分,可分为主流的三大流派,即精神分析派、行为科学派,还有所有其他学派。基于人体生理科学的行为科学心理学,似乎是未来的主流,但局限于科学在人体生理方面的认识,心理学现在还不能完全放弃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心理学流派的划分,似乎与东西方文化划分的标准接近。文化是具体的东西,但在做东西方文化比较时,必须进行提炼、抽象,例如对待自然的态度,对待未知的态度,对待人/人类的态度等。对文化在抽象层面进行描述并论证,就进入了另一门学科,哲学。
哲学,简单的说,可能是在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关于自然的问题,关于人及人类社会的问题,关于美的问题。在第一个领域,目的、方法、对象都是围绕“真”展开;在第二个领域,围绕着“善”,第三个领域围绕着“美”。研究哲学的方法,简言之即“思辨”,思考、并表达。凡是能够进行思考并进行表达的内容,均可属于哲学的范畴。
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哲学,总体可以囊括近几年来所读的范畴。而东方传统文化,并无如此的划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士子们,大体均以儒学为主,在思想层面上则随时期的不同,有所偏重。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那时以子学为主,即自成体系,自立理论,自成一派。至两汉,儒学成为国学,由是划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以儒学经世致用,在现代意义可以称之为政治学;另一派考证新古文,注疏做解,称之为经学。经学以理论研究为主,围绕儒家经典谈经典应该是什么,经典原意到底是什么。经世致用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探讨如何用好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在实践中的应用等。到了两宋,佛学在中原大行其道,其理论的浑然一体让中原本土的儒学相形见拙。由是产生了周敦颐、张横渠、陈白沙、二程、陆九渊等北宋新儒学代表人物。至南宋朱子出,理学成一统,从而将儒学提升到一个理论体系的高度,因其以“理气”为基础,因此称之为理学。朱子之后至明中期,王阳明出,由是有心学,影响中国士子两百年。至清前期康熙年间,大帝恐中原之士子以经世致用之学批判朝纲,以理学、心学乱民于野,由是推行训诂、考据之学,整个清代学风一转,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进行考据,勘定诸多伪书,还经典以本来面目。至清末,西学东渐,传统学术式微,再无新学派出现。
纵观之,传统学术如分流派,可有经学、子学、经世致用之学、理学、心学、考据学等。
至此,近两年涉及之东西方学科尽已点到。西方学科的划分,带来了学术的进步。东方学科的划分,更多的是时代的变迁、似乎并无自然演进的痕迹。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所在,便不在此短文中展开讨论了。
每岁一文,是为惯例。今年做这篇短文,纪念近两三年来所读之书。涉猎的学科既多,读书自然不深,每科自然不甚知之。通过著文章,整理思路、汇集片段,拼凑资料知识,是在每门学问里深挖掘的好方法。
2015年8月9日星期日夜于番禺,时年三十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