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布列兹:十部核心作品
皮埃尔·布列兹:十部核心作品
(本文译自英国乐评人汤姆·瑟维斯在卫报的音乐专栏,原文发表于2016年1月6日,布列兹逝世当天。)
编者按:如今的古典音乐世界,几乎没有不受布列兹影响的地方了。今天早些时候,布列兹与世长辞,享年90岁。汤姆·瑟维斯挑选了十部代表布列兹作曲和指挥最高水准的作品,以为纪念。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皮埃尔·布列兹的音乐世界,那该有多可怕。好在我们并不需要这般想象,这要得益于他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文化领袖的影响力,他作为先锋艺术探索的辩论家、导师和充满激情的灵魂,还有他后期作为当代音乐之迷人而又苛刻的幕后掌权者形象。
布列兹改变了古典音乐文化的方方面面,整个世界都受惠于他,这成就是无价的。在拜罗伊特,他改造了瓦格纳作品的演出实践。在伦敦和纽约,他在上世纪70年代着手改造交响乐团的演出曲目,为现当代音乐建立了一套表演实践。或者在琉森音乐节,他创立了琉森音乐节学院,以此巩固现当代音乐曲目在世界最年轻、最有才华的年轻人心中的地位,并且以此教育下一代作曲人。或者在巴黎,这座城市的音乐生活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他梦想的音乐图景:声乐/音乐合作研究所(IRCAM,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那儿承载了各种电子和原声的音乐实验——如果你某天造访了蓬皮杜博物馆,你就站在它的碉堡上,位于斯特拉文斯基喷泉正下方。又或者当代乐集乐团(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他的新音乐乐团,甚至还有新的法国爱乐大厅,那座布列兹的文化眼界和政治手腕的最后成就,无不是他的音乐表演力量的活着的证据。
不管怎样,他创作的音乐和他创作音乐的构思都会持久地启示着我们所有听众、表演者和作曲家。下面是我挑选的十部布列兹核心作品,以此作为引入他音乐世界的途径。
1. 《第二钢琴奏鸣曲》(1948)
布列兹的第二钢琴奏鸣曲作于1948年,二十岁出头的年纪,这部作品既摧毁了古典的规矩——奏鸣曲式、赋格等——又创造了它自身带着不可抗拒之强度的不朽结构。
2. 《无主之锤》(1955)
这部1955年的作品彻底树立了布列兹在先锋音乐届“活剥狮子皮”的声名——这是他的老师奥利维尔·梅西安对学生时代的布列兹的评价。然而,现在我们可以听到,这首曲子有着迷人而具有欺骗性的异国式美感,充满了具有爆破力的想象。
3. 《重重皱褶——马拉美肖像》(1957—1962)
这是布列兹的马拉美系列的最终版,音乐中令人迷狂的和革命性的成分交替出现。它也是布列兹最长的作品,超过了一个小时。
4. 《祭奠布鲁诺·马代尔纳的仪式》(1974—1975)
这首曲子为了纪念布列兹的好友与合作者,意大利伟大的作曲家与指挥家布鲁诺·马代尔纳而作。
5. 《回声》(1981—1984)
这是布列兹对电子音响和乐器原声之融合最具野心的一部大作,让音乐从乐团那被电声彻底改造过了的缥缈音响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共鸣世界。
6. 《记谱法》(交响版,1978/1984/1997)
《记谱法》是布列兹对自己早期五首警句式的钢琴作品扩展而得的作品,也是布列兹所有曲目中最为妙趣横生、美丽动人,并且充满激动人心的戏剧张力的作品。
7. 《衍生2》(1988/2002/2006)
布列兹和他自己建立的当代乐集乐团合作录制于2002年的表演在《衍生2》那镀了金的声音迷宫里孕育出了金黄色的线索。
8. 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
这无论如何都是布列兹里程碑式的表演,他在帕特里斯·夏侯(Patrice Chéreau)的世纪之作“指环”系列中的演出震撼、甚至魅惑了拜罗伊特的观众。它于1980年摄制电影版,依然是所有“指环”版本中——不论是音乐意义上还是戏剧意义上——极其重要而有深度的解读。
9. 德彪西:《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另一出布列兹歌剧生涯的高光时刻,他参演了1992年由彼得·斯坦恩(Peter Stein)与威尔士国家歌剧团制作的德彪西《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展现了布列兹在指挥所有作品中都会呈现的东西:表现力、聚焦度和清晰度。
10.德彪西:《游戏》
这次演出精彩而诡异地体现了指挥家布列兹的大师风范:它录制与更早的年代,布列兹背下了德彪西最为费解的交响总谱,仅凭记忆指挥,而且还戴着墨镜……这部作品的谜语在这次演出中都得到了解答,而这种体验,我们极难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