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平遥
清明假期,我到了山西平遥。
我印象中的山西只停留在柴静《看见》的第七章,印象中的平遥也只是停留在网络上一张张古城墙的照片。灰蒙蒙的。很沉闷。
而事实上,现实中的山西平遥确实有点灰蒙蒙的。
我在Airbnb上预订了平遥古城外一个拥有秋千,会在夜晚亮起闪闪发光的小灯的小院子的客栈,距离古城只有5分钟的路程,房东是个40岁左右的女人。她说话很轻。既温柔又热情。
办理完入住,我们便进了平遥古城。
朋友在购票点买票时,我侧过头去看平遥古城的城墙。然后听到附近的解说向游客介绍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以及后来听到的关于的女儿墙的故事。后来,我还特意去网上查了。
平遥古城的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儿墙,为什么叫女儿墙呢?宋代官府编写的《营造法式》上有个书面解释:“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与丈夫也。”意思是说城墙高大厚实,保伟丈夫;女墙单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间有的地方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早先城上并没有女儿墙,有一次一个老人被拉来做工,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女也天天随他来到城上.坐在旁边观看。一天,一位累极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竞走到城墙边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过大,民工虽得救了,小女孩却摔死了。为了纪念她,工匠们在城上修起了矮墙,并把它叫做女儿墙。
古城里的游客很多,非常繁华,我们拿着地图和门票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的参观,用了一下午的时间走完了古城大半的景点。说真的,古城里的景点对于我来说,有些乏味,它的建筑非常的相似,起初在我的印象中不过是一进进古旧、冰冷的老房子。
直到离开古城的那天,我才明白,它不仅仅是一座老房子。
第二天,我们通过房东联系到了去王家大院的拼车,上午九点,便抵达了王家大院。
关于平遥古城,许多人对于乔家大院的了解胜过王家大院。但事实上,王家大院是比乔家大院更加宏伟的院落。乔家大院是民宅,乔家从商。而王家大院则属于官宅。
初见王家大院,我脑海中便浮现了一句感叹,这才叫真正的大户人家啊。
王家大院非常大,我们花了两个小时也未曾将它看的完全,期间遇到许多为游客解说的导游讲解,偶尔我们也会站在附近听一二句。于是我们断断续续的知道了这个大家族的兴衰没落,知道了看似相似,却不尽相同的院落的区别,知道了一个家族的治家理念,以及对于子孙后代的期望,知道了生活在大院里的大家闺秀她们的生活以及无奈。
在王家大院,我们顺着导游的提醒,来到了大院最下方的城墙之上,在那里,我果真看到了大院的全貌。
王家大院至今依旧保存完整的建筑群,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艺术典范。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远远的看,就像一个规整的“王”字。
站在城墙上,我不禁想,两百年前,这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第三天上午,我们通过房东买到了《又见平遥》实景剧的门票,如果此次平遥之行令我印象深刻的事需要做个排序的话,那《又见平遥》一定是第一位。
因为它着实让我感到震撼。
作为一个看客,它最大程度地让我体验了穿越的感觉。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它的场景,正如总导演王潮歌所说,“我们很少有机会这样去看一个演出,这更像是一个博物馆,或者说,更像一回穿越。我们有时像一个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
《又见平遥》的背景取材于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在沙俄做生意的平遥人受到巨大影响,家被抄,人被杀。在这种情况下,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宁愿抵尽家产,雇佣232名镖师一同前往,不惜牺牲所有人的性命,也要保回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结果7碾过去,赵易硕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客死途中,而王家的血脉得以延续,赵家却从此没落。
豆瓣里有条评论里说,每一个恋家的北方人,都应该会被“灵魂回家”和“面秀”这两场感染到,中国人自古恋爱,世代生活的故土和祖先留下来的血脉是每个中国人都深深植入心底的根,如果你不清楚你的姓氏和家族对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那么这个剧中的各个家族后人会告诉你。(来自:李理智stark)
我想,是的。
“灵魂回家”那场,我恰好站在场景最近的地方,我抬起头目不转睛的看着古城墙,有一个男孩变作灵魂之后,从城墙里飞出那一瞬间,他说,“好轻啊,我就这么一飞,就到平遥城了,早知道当一个鬼魂儿,这么容易就能看到家,我就不用那么怕死了。”
这段几乎戳中我的泪点,看到这里,我忽然觉得他像穿越了一百年,站在了我的对面。我用很轻的声音在告诉他们,不要走。

后来我给三三发微信,说我对于《又见平遥》的看法,讲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三三提到了“选妻”,关于这场,抖音里有许多的片段,很多人都觉得它美或是什么,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平遥城中送去了很多妙龄少女给赵家少东家选妻,为的就是能给赵家留后,明知是在可能会守活寡的情况下也要为赵家留后。
后来,中选的是刘家嫡长女,十月之后,她果真为赵家生下了儿子,可是她自己却难产死了。
赵易硕灵魂回到赵家大院,一身红妆的刘家嫡长女站在赵家宗祠,她说,“我生就生了,死就死了。”
整部剧让我觉得很悲壮,虽然很多价值观放在如今社会并不被认可,可是却又让我看到了一百多年前的仁德与仗义。
赵易硕抵尽家产为保王家血脉,是他的仗义,刘家嫡长女为赵家留后,是她的仁德。
血脉传承,生生不息。
《又见平遥》对于我来说,就像一把打开我对平遥新认知的钥匙,让我从纷繁的情景碎片中感受到真正的平遥,体验到平遥古城的一砖一瓦,一人一物。
后来我再回过头去看平遥古城,它再不是一座座古旧,冰冷的老房子,而是一砖一瓦,都印刻着平遥上千年血脉与故事,充满人情味的老房子。
平遥古城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曾经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
我甚至也在好奇,我的血脉流淌自己哪里,我的祖辈们,他们曾经生活在怎样的院落里。
有人说,未看过《又见平遥》,不算真的到过平遥。
平遥的美,美在它保存至今的文化遗址。
《又见平遥》的美,美在它细腻的情感,美在它传承的家族血脉。
平遥之行,我遇到了温柔的房东,住进了有小秋千,夜里发光发亮的小院子。我看过一进进院落,听过了一个个故事,吃过了那里的小吃,尝过了那里的醋,也亲眼所见了平遥的美。
微信公众号/woashn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