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理论(原创)
木桶原理是错的。木桶原理的侧重点在于关注并弥补你的短板,由此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物理模型,但这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就是一阶知识上可以保证知识的相互独立性,但二阶知识是无法保证知识的相互独立性的,而现实中我们解决问题更多地用到的是二阶知识和二阶知识交叉的应用科学。也就是知识和知识之间并没有绝对性的独立关系,所以我自己想了一下创建了海绵理论:海绵理论具有比木桶理论更加完善的描述知识——问题——答案之间的关系。首先知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问题是一个个具象的例子,所以我们需要找到知识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相互独立,但其实又是一体(木桶和水已经做到了这个比方:分别是,木桶;水;装水的木桶)然后找到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联系,这更加类似与水的形态:再被装进同之前,水的形态是任意的,再被装进通知后,水的形态是唯一的(也就是桶的形态),另外答案是可以进行叠加的(考试中分数的累加,产品零部件的组合),从而来确定你是否具备综合能力(最终需要的都是综合能力)。所以需要引入具有叠加态的模型特征。我想到了几个非常简单的东西:阳光,速度,水,这几个东西都是可以进行叠加的,除了速度的检测相对而言比较抽象意外,其他特征都符合,然后再来想知识的模型,二阶知识和交叉学科都具有非线性的特点,所以特征就是网,在三维空间中的网状结构非常好的一个例子就是海绵。(还可以是别的但是我想到海面之后就懈怠了,有更好的可以补充)。所以木桶原理就变成了海绵原理:想象你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不过不断“织海绵”的过程,这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海绵,每一种(或多种)颜色(包含渐变色)都代表一种你所学到的知识。每一次问题从上方的随机几个出水口混合出水而成,这个混合水具有确定的随机形状,形状可能比你的海绵要大,可能比你的海绵要小,里面的物质为亲水性和疏水性的混合物,我们每次检测的其实是迎面撞向你的海绵之后“啪叽”一声砸在地上的液体的多少,从而判断你吸收了多少。
未完待续,饿死了要去吃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