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偶然参加一次生活的斗争”——罗琳《致命白色》译序 20181113
这是罗琳(或者说是罗伯特·加尔布雷思)最新出版的小说Lethal White《致命白色》中,第47章所引用的一句话。出自易卜生的四幕悲剧《罗斯莫庄》,原句是“...I want to try and play my humble part in the struggles of life.”第一次看的时候,因为没有上下文的语境,我以为这话说的是“在生活的苦难中扮演谦卑的角色。”当时觉得真是符合自己的心境。(其实只能证明我英语不好233)
不知道为什么会决定自己翻译。其实翻给谁看呢?又不会出版。认识的所有人里,好像只有所里的一个合伙人在看这个系列,还是看原版。
但这件事,好像就是很重要。真的坚持翻完,35万字,还是有那么一点成就感的。
真的很喜欢罗琳创作的这个现代伦敦的世界。因为有柯南道尔和福尔摩斯,似乎英伦天生与侦探密不可分。如果说魔法世界是想象力的瑰丽体现,那斯特莱克系列就是罗琳对人的进一步剖析。哈利波特之后的《偶发空缺》就已经体现出,她对人物的塑造,才是赖以为生的根本技能。
有人对她的推理部分评价不甚高,尤其是系列的第一本。对此我没有发言权,虽然回头看去,我同样喜欢第一个故事。不过毋庸置疑的是,罗琳显然已经越来越纯熟,每一本都在进步。15年的《罪恶生涯》评价已经不错,今年这部,看过的人都说,是四本里最好的。
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时间背景,这次的故事更加宏大和复杂。线索众多,像一幅拼图一样,最后你会发现,即使是图里的云朵,无关故事核心,却也是整个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就是生活,纷繁复杂,但每个部分都有他们各自的意义和归属。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她不会刻意制造悬疑,而是踏实描写一个私人侦探生活和工作的每一步。除了命案,他还要赚钱要生活,有家人朋友感情,有很多细腻的心理描写。这让斯特莱克和罗宾的形象倍加鲜明。
瘸腿的退伍老兵,私人侦探科莫兰·斯特莱克,他的美女助手罗宾,这两个角色是系列的灵魂。男主算是所谓的“硬汉派”?现代社会里的私人侦探身份更加微妙,比起警察,要写好这样的侦探颇为不易。而罗宾也不只是助手,更不是华生(虽然在文学上她确实承担了华生的职能)。第四部中,她已经完全成为几乎跟斯特莱克对等的一个搭档。她的成长和蜕变,也许才是案子之外剧情的主线。没有狗血,只是细腻的一点一滴的真实改变,常常让我觉得感同身受。罗琳自己也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促使她继续写下去的动力。(被吐槽变成了爱情小说,也是够了。。)
沉浸在这个世界里的一个多月,浑然忘了现实。大半年没有听过任何音乐,也还是去听了听书里提到的蕾哈娜、酷玩乐队、呼叫乐队、勃拉姆斯。查询各种不熟悉的领域,加了七八十个注释,只是竟然不会fan qiang找资料真是太笨了。在谷歌街景里寻找他们走过的大街小巷,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仿佛这两个人真的就在身边。
最羡慕的,大概就是罗宾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而回望现实,又会被深深的挫败感包围。大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友情和爱情,渴望自己能找到值得付出的目标,渴望生活能变得不一样。
从来没有对自己满意过,羡慕所有别的人。所以喜欢故事。喜欢书和影视剧。马男波杰克里,卡洛琳公主说,“我干这行是因为喜欢故事。故事安慰我们,激励我们,创造出体验世界的背景。但要小心,如果你在故事里花了太多时间,就会认为生活也不过是故事。不是。生活就是生活。这太让人难过了。因为人生苦短,我们能做的如此有限。”
虽然念叨了好多年“幻境再美终是梦,珍惜眼前始为真”,却从来没有珍惜过。而今,因为科莫兰和罗宾的故事,又开始做起更多白日梦。
之所以如此沉溺,之所以做白日梦,不过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都习惯于逃避。习惯于把生活中遭遇的一切都当作借口,认为失败懦弱和一无是处都理所应当。罗宾不是flake。我才是。
我假装自己在哀悼。实际上,不过是延续了二十年的软弱无能。
“...I want to try and play my humble part in the struggles of life.”潘家洵先生把这句话译为“我也想偶然参加一次生活的斗争”。罗斯莫一直循规蹈矩,作为罗斯莫家族的当家人,牧师,社区栋梁。但他被新思潮唤醒,被吕贝克感染,不愿再因循守旧,而决心为信仰和爱情付诸行动。
也许本性终究难移,命运终究难改。但愿你不要“选择”放弃。因为爱你的人在天堂会伤心。
© 本文版权归 RobinLovegoo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卡洛斯帕拉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26 22: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