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浓郁之山西
年初的时候立了一个flag,说要在有生之年逛遍中国所有省博物馆,趁着清明假期这就去了太原,主要为了山西省博物馆和晋祠。
不得不说,山西文化底蕴之深厚完全超乎我的想象。
之前也去过不少博物馆,且不说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已经去了不止一次,还有广东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看到了不少宝物,但都没有像山西博物馆一样,让我觉得底蕴之深厚,文化之流长。

山西博物院外观颇具特色, 造型“如斗似鼎” 。在清明难得天朗气清的日子里,穿过博物院阳光明媚的外围,里面是凉爽的感觉。
其实原本我并没有报太大期望,但山西博物院确实实在在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山西正在此间。从殷商开始便有可考的人类活动,到周朝继续发展,到春秋战国,晋文公乃春秋五霸之一自不用赘述。战国时期发掘的兔尊、猪尊都是我第一次在博物馆看到的器皿,大开眼界。古代人的冶炼制造巧夺天工。除此之外还有建筑、雕像和壁画。且不说应县木塔,就说悬空寺那壁上令人惊叹的建筑,便让人油然敬佩。还有那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雕像,虽然历经时间冲刷有的已经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但古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在此中付出的心血仍清晰可见,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可能是来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总之现场给了我不小的震撼,总觉得下次若有机会还应该再来细细地品味一番。
相比于山西博物院,晋祠给我的感觉却是有些许杂乱。作为语文课本中曾出现过得景致,友人也曾有过比较高的评价。我去的时候春光明媚游人如梭,但整个晋祠博物馆(确实也是博物馆)正在扩张修建,应该是想赋予古物新的活力。但是,外围的建设似乎与整体融合得不是很好,仿造经典的“十字”桥也有些粗糙,桥下的水流不少垃圾,一副无人管理的沉默之气。买票进入晋祠的主景区后感觉好了一些,那些古老的树、陈旧的房屋就那么随意站在那里似乎就是让人看到永恒的风景。看着那圣母殿下壁上的飞龙,感觉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呼出的气息太重把它们吓跑了。后山上岩洞里凉意阵阵,古人在此品茶读书,倒是真会选地方。不过那泉眼出的流水还是因为疏于管理,漂浮着不少垃圾,水体也是富营养化之后的绿色,我总觉得这不是苍老的理由,干净才是宜人。
他们说,等三十而立后再出门,终不似,少年游。
可是我在这几年一个人出门,却觉得一个人的旅行有其独特的魅力。不需要将就同行的人,可以只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走走看看,偶尔听听不同的人对各事物的看法,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好时光。记得有一次在博物馆,展出的是藏传佛教的文物,正好旁边有一个看着对此颇有研究的两人在小声对话,他说,你看,藏传佛教不同于传统佛教,比较偏向于古印度,注重双修,你看他与她相互拥抱对视,这时候显出法力无边的模样。我抬头仔细一看,果然,之前并没有注意那个面貌狰狞的天王原来胸前还环抱着一个女子,两人虽不是四目相对,却也觉得妙不可言。之前我以为只是周围各种装饰或者他自己的变身,经对方一说,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想体验得更多,可能对人类来说并无不同,可是在如何活上,希望在寻寻觅觅间,更加贴近心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