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秘史--沙皇退位之谜
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彼得格勒那场所谓的二月革命爆发的时候,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在莫吉廖夫大本营,这位陛下当时的主要精力还放在帝国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丝毫没有意识到帝国末日居然在后方降临了。从俄历的2月23日到2月27日中午,整整三天半时间,沙皇都没感觉到这次罢工游行和他此前镇压过的、经历过的那么多次罢工游行有什么不同,当然了,彼得格拉那些政治反对派、自由派政党和布尔什维克也是刚刚反应过来没多久,随着首都方面源源不断的加急电报过来,沙皇才反应过来,那边局面已经失控了。
尼古拉二世的第一反应还是明确的,调集前线部分正规军回师首都平定骚乱,他命令帝国西方战线的司令官伊万诺夫来取代他此前人命的那位在海军部已经缴枪的哈巴罗夫将军,作为新的彼得格勒军区司令。
在这些杀回首都的部队中,有一支部队叫格奥尔基营,是直接从沙皇的大本营莫吉廖夫开过去的。尼古拉二世28号早晨坐专列来到了彼得格勒郊外的皇村,皇村这个地方是沙皇著名的行宫夏宫所在地,有著名的皇村中学,培养了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3月1日早晨格奥尔基营也开到了皇村,但是没有对首都立即采取军事行动,这一路上来的感觉都是非常平静的,首都发生的骚乱显然并没有波及俄罗斯腹地,应该说沙皇还是有机会扳平局势的。
3月1日凌晨两点,沙皇专类在离首都还有200俄里的小站小维谢拉车站停住了,铁路方面报告前面走不了了,说前面的几个小站有造反派的“革命部队”占领了,后来才搞清楚,实际上是一波路过的士兵闹市,咋了车站的小吃部,结果这么个小插曲改变了沙皇的行程,为了安全起见,沙皇先到了位于普斯科夫的北方战线司令部所在地。
3月1日中午沙皇专列来到了旧鲁萨车站,车站聚集了一些想见沙皇的老百姓,沙皇在车厢窗口露面,老百姓有的下跪,有的画十字架祝福沙皇,有的脱帽致敬,看得出来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沙皇的。
3月1日晚上沙皇专列到了普斯科夫车站,在专列上他接见了北方战线司令官鲁兹斯基将军,这位将军是受国家杜马主席罗将珂的要求来劝说沙皇成立一个对杜马负责的内阁,实际上就是对政体进行君主立宪制的改革,沙皇开始是明确拒绝的,但是在这位将军的压力下让步了,事实上,沙皇如果按照既定行程杀回首都还是有机会平定骚乱的,但是的确难免血流成河。
在答应让步的情况下,3月2日凌晨0时20分,沙皇给皇村方面已经奉命赶过来平叛的伊万诺夫将军发出了一道命令,意思就是没我的命令你先别动手,沙皇在此时失去了先机,但是俄国在此时很可能搞出一个君主立宪国,这样没怎么流血完成了政体变革也是一件好事,不过历史就在此刻发生了又一次变化。
我们目光重新投向彼得格勒方面,杜马虽然派代表和沙皇谈判了,他们以为沙皇同意君主立宪就能安抚底层的情绪,事情也就结束了,但实际上当时的彼得格勒就存在着两个政权:苏维埃和杜马。国家杜马没有完全掌握局势,在革命的压力之下,立宪民主派领导人物米留科夫提出让沙皇做出更大让步,具体方案:尼古拉二世退位,把皇位让给他儿子阿列克谢,沙皇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就是前面在冬宫让军队撤出去避免向群众开枪的这位大公做摄政王。这个方案又派代表火速前往普斯科夫和沙皇谈判。
而这时候刚和沙皇谈判完同意君主立宪的鲁兹斯基将军在3月2日凌晨3点30分和杜马主席罗将珂通了四个小时电话,满意为说服沙皇的鲁兹斯基将军从电话那头得到的答复是“为时已晚”,新的条件是沙皇必须退位。
这个电话的内容同时传达到了远在莫吉廖夫大本营的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将军,这位参谋长做了几个影响全局的决定,第一他打电话让普斯科夫那边的人“不顾礼节”的叫醒刚睡着的沙皇,通报最新的杜马决定,第二,同时,他自作决定把谈判内容传达给了俄罗斯各条战线,包括军舰在内的主要司令官们,请他们发表对局势的意见,但是他自己做了个有倾向性的措辞,就是“看来,局势不允许有其他的解决办法。”这下首都叛乱的事情被帝国全部主要军事将领知道了,而且实际上在远离首都的情况下他们得到的只能是这个有倾向性的观点,于是纷纷发表声明敦促沙皇退位。只有一位罗马尼亚战线的司令官萨哈罗夫将军斥责“背叛行为”,谴责国家杜马。
阿列克谢耶夫参谋长的这个举动使得沙皇一下子失去了帝国军队的强有力支持,至始至终他也没有表现出强有力的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
这样,到了3月2日下午3点,那位和沙皇谈判的鲁兹斯基将军拿着从大本营阿列克谢耶夫参谋长传来的,各大军区司令官们的表态电报觐见沙皇,敦促他退位。尼古拉二世还问了句“是否全俄罗斯都希望这样。”将军回答他,没工夫进行民意调查,他请沙皇听听身边两位将军的意见,免得局势到了灾难性的地步,结果都是一致要求沙皇退位。
这位曾经昔日大权在握的沙皇,沉默了一分多钟,我想那是他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分多钟,他做了自己一生最艰难的决定:退位。无论如何,沙皇的和平退位,对俄罗斯,对人民来说都避免了流血,是件好事,但是他和我们都不会想到,等待这位末代沙皇的历史命运居然是全家被杀,连最小14岁的孩子都不放过,杀他们的故事留给后面再讲。
沙皇你拟定了两份电报,分别发往杜马和大本营,宣告退位,但是电报发出的一刹那,沙皇的一些忠心的侍从出来阻止,让他等等彼得格勒的最新消息,也许沙皇感到了一丝最后的希望,电报没有继续发出,他听说彼得格勒方面立宪派的谈判代表古契科夫和舒尔金已经在3月2日深夜赶到了普斯科夫。结果沙皇得到的要求是一样的,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不但自己退位,也替自己患有血友病的儿子退位,直接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大公,鲁兹斯基将军后来记述这段感受写道:大家都哑口无言,因为沙皇没有权力为儿子--法定继承人--放弃皇位。不过立宪派两位代表认为这么乱的情况下,新沙皇选谁都不重要,只要现在的陛下退位就好,也就接受了新方案。
保存下来的谈话记显示,沙皇始终怀疑自由派不能管理好这样一个庞大的还处于战争中的庞大国家,同时他的内心也认为只有君主制和专制制度才适合俄罗斯的传统与精神。即便在他宣告退位,他也认为俄国的君主制会与世长存,当然历史最终出乎了他的意料。沙皇的宫廷警卫队队长沃伊科夫证实,沙皇回到车厢的时候眼中含着泪水。尼古拉二世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周围都是背叛、胆怯和欺骗!”是的,即便是在1905年革命后成立的帝国那个极右翼组织黑色百人团也在此刻背叛了自己的主子。
回顾尼古拉二世沙皇被逼退位的过程,失去军队高级将领的支持是关键,而这里的关键人物是大本营的帝国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将军,他28日早晨还在调集军队进军彼得格勒,何以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泄露了谈判内容,促使各大战区司令背弃了沙皇呢?杜马主席罗将珂成功了说服了他。后来的很多拥护沙皇君主制的人指责阿列克谢耶夫的背叛行为,实际上这位将军当时是出于俄罗斯帝国的军事角度考虑的,当时俄军在一战战场不利,他认为沙皇尼古拉二世宠信那个宫廷妖孽拉斯普京(当时已被刺杀)已经让沙皇在军队中威信扫地了,因此换个沙皇可以重建军队对帝国政府的信心,同时也吸收自由派的支持,扭转帝国不利的战局。
不过就在谈判达成协议的时候,彼得格勒方面的形势有变化了,随着群情激进的态势发展,自由派内部出现了要求直接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的主张。我读到俄罗斯这段历史,我总觉得很有意思,中国追寻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轮番登上历史的舞台,俄罗斯是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各个流派几乎一起冒了出来。
共和制的主张一出来让杜马主席罗将珂也感到尴尬,他向普斯科夫方向和大本营方向的帝国将军们表示,暂时不让米哈伊尔大公继位,是为了等待立宪会议的召开,会议召开后将决定君主制的问题。这一通告让赞成换沙皇,但不赞成废除君主制的阿列克谢耶夫将军火了,在大本营召集各大战区司令开会,想给彼得格勒方向施加军事压力,结果沙皇都退位了也没人听这位参谋长的,各大战区将军表示不干涉彼得格勒方向的骚乱。
3月3日清晨,彼得格勒百万大街,布加金娜公爵夫人宅邸,被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米哈伊尔大公躲在这,两拨人马找到他,让他圣裁一件事情,以罗将珂代表的一派要求他在立宪会议以前先别继位,刚从尼古拉二世那边谈判赶回来的立宪派代表米留可夫和古契科夫要求他立即无条件继位。结果罗将珂的意见占了上风,米哈伊尔大公宣布听立宪会议以后的决定再决定,结果俄罗斯的君主制就彻底画上句号了。
后来苏联方面修订的国史总是提到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怎么样一步步推动下掀起一次次高潮,推动者革命形势最后发展成社会主义革命,实际上还原历史来看纯粹是扯淡,那些为了要面包吃的人民并没有几个在乎政体问题,当时工人罢工喊的口号是“打倒战争”,并不是“推翻沙皇”。一些左翼政党借机煽动,在一些群众集会上借机提出了实现共和制的要求,这些集会上通过的要求被送交到彼得格勒存在的另一个政权--苏维埃,然后作为“人民的声音”接受下来,这些苏维埃委员们再以“人民”的名义施压杜马,同时再以形势的发展继续煽动社会反王朝的倾向。
3月2日,自由派领袖米留科夫在塔夫利宫为君主制辩护,结果引发了反王朝口号和新的游行,那些不想打仗的卫戍部队也声称这样的言论是没法保障米留科夫的安全的,最后米留科夫被迫改口,那些为罗曼诺夫王朝辩护的话只是他的个人意见。古契科夫谈判代表拿回来的沙皇传位诏书差点被工人们抢过去烧掉。
实际上看这段历史,自由派保存沙皇制,实行君主立宪也是希望能以最小的社会震荡弥合这次整治危机,这样国家就不会走向后来的红潮风暴了。
二月革命发生的时候,只是在彼得格勒出现了骚乱,广袤的俄罗斯大地的其他省区和城市并没有卷入,那里的人民也没有发表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意见,所谓人民只是彼得格勒那一部分,有的工人是喊出的“打倒沙皇”的口号,但是也有一大部分工人对比并不确定,甚至有的还是明确支持沙皇制度保留的。
在伊丽莎白格勒市内的工人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还通电向皇位继承人米哈伊尔大公致敬。
在哈尔科夫铁路工厂,当一位社会党人宣布沙皇被推翻的时候,一群工人上去把他从讲台上揪了下来;
在赫尔松,当省长宣布尼古拉二世沙皇的退位诏书的时候,一些刚刚参加了游行的工人跪了下来;
至于君主制本来在俄罗斯的农民中间就有深厚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当时并未对沙皇失去信任。
回顾这些细节对我们重新认识那段历史是有必要的,君主立宪制度在俄罗斯并非没有可能,没能实现,后来又变成那种样子,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本文参考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 |
彼得格勒那场所谓的二月革命爆发的时候,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在莫吉廖夫大本营,这位陛下当时的主要精力还放在帝国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丝毫没有意识到帝国末日居然在后方降临了。从俄历的2月23日到2月27日中午,整整三天半时间,沙皇都没感觉到这次罢工游行和他此前镇压过的、经历过的那么多次罢工游行有什么不同,当然了,彼得格拉那些政治反对派、自由派政党和布尔什维克也是刚刚反应过来没多久,随着首都方面源源不断的加急电报过来,沙皇才反应过来,那边局面已经失控了。
尼古拉二世的第一反应还是明确的,调集前线部分正规军回师首都平定骚乱,他命令帝国西方战线的司令官伊万诺夫来取代他此前人命的那位在海军部已经缴枪的哈巴罗夫将军,作为新的彼得格勒军区司令。
在这些杀回首都的部队中,有一支部队叫格奥尔基营,是直接从沙皇的大本营莫吉廖夫开过去的。尼古拉二世28号早晨坐专列来到了彼得格勒郊外的皇村,皇村这个地方是沙皇著名的行宫夏宫所在地,有著名的皇村中学,培养了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3月1日早晨格奥尔基营也开到了皇村,但是没有对首都立即采取军事行动,这一路上来的感觉都是非常平静的,首都发生的骚乱显然并没有波及俄罗斯腹地,应该说沙皇还是有机会扳平局势的。
3月1日凌晨两点,沙皇专类在离首都还有200俄里的小站小维谢拉车站停住了,铁路方面报告前面走不了了,说前面的几个小站有造反派的“革命部队”占领了,后来才搞清楚,实际上是一波路过的士兵闹市,咋了车站的小吃部,结果这么个小插曲改变了沙皇的行程,为了安全起见,沙皇先到了位于普斯科夫的北方战线司令部所在地。
3月1日中午沙皇专列来到了旧鲁萨车站,车站聚集了一些想见沙皇的老百姓,沙皇在车厢窗口露面,老百姓有的下跪,有的画十字架祝福沙皇,有的脱帽致敬,看得出来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沙皇的。
3月1日晚上沙皇专列到了普斯科夫车站,在专列上他接见了北方战线司令官鲁兹斯基将军,这位将军是受国家杜马主席罗将珂的要求来劝说沙皇成立一个对杜马负责的内阁,实际上就是对政体进行君主立宪制的改革,沙皇开始是明确拒绝的,但是在这位将军的压力下让步了,事实上,沙皇如果按照既定行程杀回首都还是有机会平定骚乱的,但是的确难免血流成河。
在答应让步的情况下,3月2日凌晨0时20分,沙皇给皇村方面已经奉命赶过来平叛的伊万诺夫将军发出了一道命令,意思就是没我的命令你先别动手,沙皇在此时失去了先机,但是俄国在此时很可能搞出一个君主立宪国,这样没怎么流血完成了政体变革也是一件好事,不过历史就在此刻发生了又一次变化。
我们目光重新投向彼得格勒方面,杜马虽然派代表和沙皇谈判了,他们以为沙皇同意君主立宪就能安抚底层的情绪,事情也就结束了,但实际上当时的彼得格勒就存在着两个政权:苏维埃和杜马。国家杜马没有完全掌握局势,在革命的压力之下,立宪民主派领导人物米留科夫提出让沙皇做出更大让步,具体方案:尼古拉二世退位,把皇位让给他儿子阿列克谢,沙皇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就是前面在冬宫让军队撤出去避免向群众开枪的这位大公做摄政王。这个方案又派代表火速前往普斯科夫和沙皇谈判。
而这时候刚和沙皇谈判完同意君主立宪的鲁兹斯基将军在3月2日凌晨3点30分和杜马主席罗将珂通了四个小时电话,满意为说服沙皇的鲁兹斯基将军从电话那头得到的答复是“为时已晚”,新的条件是沙皇必须退位。
这个电话的内容同时传达到了远在莫吉廖夫大本营的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将军,这位参谋长做了几个影响全局的决定,第一他打电话让普斯科夫那边的人“不顾礼节”的叫醒刚睡着的沙皇,通报最新的杜马决定,第二,同时,他自作决定把谈判内容传达给了俄罗斯各条战线,包括军舰在内的主要司令官们,请他们发表对局势的意见,但是他自己做了个有倾向性的措辞,就是“看来,局势不允许有其他的解决办法。”这下首都叛乱的事情被帝国全部主要军事将领知道了,而且实际上在远离首都的情况下他们得到的只能是这个有倾向性的观点,于是纷纷发表声明敦促沙皇退位。只有一位罗马尼亚战线的司令官萨哈罗夫将军斥责“背叛行为”,谴责国家杜马。
阿列克谢耶夫参谋长的这个举动使得沙皇一下子失去了帝国军队的强有力支持,至始至终他也没有表现出强有力的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
这样,到了3月2日下午3点,那位和沙皇谈判的鲁兹斯基将军拿着从大本营阿列克谢耶夫参谋长传来的,各大军区司令官们的表态电报觐见沙皇,敦促他退位。尼古拉二世还问了句“是否全俄罗斯都希望这样。”将军回答他,没工夫进行民意调查,他请沙皇听听身边两位将军的意见,免得局势到了灾难性的地步,结果都是一致要求沙皇退位。
这位曾经昔日大权在握的沙皇,沉默了一分多钟,我想那是他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分多钟,他做了自己一生最艰难的决定:退位。无论如何,沙皇的和平退位,对俄罗斯,对人民来说都避免了流血,是件好事,但是他和我们都不会想到,等待这位末代沙皇的历史命运居然是全家被杀,连最小14岁的孩子都不放过,杀他们的故事留给后面再讲。
沙皇你拟定了两份电报,分别发往杜马和大本营,宣告退位,但是电报发出的一刹那,沙皇的一些忠心的侍从出来阻止,让他等等彼得格勒的最新消息,也许沙皇感到了一丝最后的希望,电报没有继续发出,他听说彼得格勒方面立宪派的谈判代表古契科夫和舒尔金已经在3月2日深夜赶到了普斯科夫。结果沙皇得到的要求是一样的,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不但自己退位,也替自己患有血友病的儿子退位,直接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大公,鲁兹斯基将军后来记述这段感受写道:大家都哑口无言,因为沙皇没有权力为儿子--法定继承人--放弃皇位。不过立宪派两位代表认为这么乱的情况下,新沙皇选谁都不重要,只要现在的陛下退位就好,也就接受了新方案。
保存下来的谈话记显示,沙皇始终怀疑自由派不能管理好这样一个庞大的还处于战争中的庞大国家,同时他的内心也认为只有君主制和专制制度才适合俄罗斯的传统与精神。即便在他宣告退位,他也认为俄国的君主制会与世长存,当然历史最终出乎了他的意料。沙皇的宫廷警卫队队长沃伊科夫证实,沙皇回到车厢的时候眼中含着泪水。尼古拉二世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周围都是背叛、胆怯和欺骗!”是的,即便是在1905年革命后成立的帝国那个极右翼组织黑色百人团也在此刻背叛了自己的主子。
回顾尼古拉二世沙皇被逼退位的过程,失去军队高级将领的支持是关键,而这里的关键人物是大本营的帝国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将军,他28日早晨还在调集军队进军彼得格勒,何以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泄露了谈判内容,促使各大战区司令背弃了沙皇呢?杜马主席罗将珂成功了说服了他。后来的很多拥护沙皇君主制的人指责阿列克谢耶夫的背叛行为,实际上这位将军当时是出于俄罗斯帝国的军事角度考虑的,当时俄军在一战战场不利,他认为沙皇尼古拉二世宠信那个宫廷妖孽拉斯普京(当时已被刺杀)已经让沙皇在军队中威信扫地了,因此换个沙皇可以重建军队对帝国政府的信心,同时也吸收自由派的支持,扭转帝国不利的战局。
不过就在谈判达成协议的时候,彼得格勒方面的形势有变化了,随着群情激进的态势发展,自由派内部出现了要求直接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的主张。我读到俄罗斯这段历史,我总觉得很有意思,中国追寻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轮番登上历史的舞台,俄罗斯是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各个流派几乎一起冒了出来。
共和制的主张一出来让杜马主席罗将珂也感到尴尬,他向普斯科夫方向和大本营方向的帝国将军们表示,暂时不让米哈伊尔大公继位,是为了等待立宪会议的召开,会议召开后将决定君主制的问题。这一通告让赞成换沙皇,但不赞成废除君主制的阿列克谢耶夫将军火了,在大本营召集各大战区司令开会,想给彼得格勒方向施加军事压力,结果沙皇都退位了也没人听这位参谋长的,各大战区将军表示不干涉彼得格勒方向的骚乱。
3月3日清晨,彼得格勒百万大街,布加金娜公爵夫人宅邸,被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米哈伊尔大公躲在这,两拨人马找到他,让他圣裁一件事情,以罗将珂代表的一派要求他在立宪会议以前先别继位,刚从尼古拉二世那边谈判赶回来的立宪派代表米留可夫和古契科夫要求他立即无条件继位。结果罗将珂的意见占了上风,米哈伊尔大公宣布听立宪会议以后的决定再决定,结果俄罗斯的君主制就彻底画上句号了。
后来苏联方面修订的国史总是提到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怎么样一步步推动下掀起一次次高潮,推动者革命形势最后发展成社会主义革命,实际上还原历史来看纯粹是扯淡,那些为了要面包吃的人民并没有几个在乎政体问题,当时工人罢工喊的口号是“打倒战争”,并不是“推翻沙皇”。一些左翼政党借机煽动,在一些群众集会上借机提出了实现共和制的要求,这些集会上通过的要求被送交到彼得格勒存在的另一个政权--苏维埃,然后作为“人民的声音”接受下来,这些苏维埃委员们再以“人民”的名义施压杜马,同时再以形势的发展继续煽动社会反王朝的倾向。
3月2日,自由派领袖米留科夫在塔夫利宫为君主制辩护,结果引发了反王朝口号和新的游行,那些不想打仗的卫戍部队也声称这样的言论是没法保障米留科夫的安全的,最后米留科夫被迫改口,那些为罗曼诺夫王朝辩护的话只是他的个人意见。古契科夫谈判代表拿回来的沙皇传位诏书差点被工人们抢过去烧掉。
实际上看这段历史,自由派保存沙皇制,实行君主立宪也是希望能以最小的社会震荡弥合这次整治危机,这样国家就不会走向后来的红潮风暴了。
二月革命发生的时候,只是在彼得格勒出现了骚乱,广袤的俄罗斯大地的其他省区和城市并没有卷入,那里的人民也没有发表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意见,所谓人民只是彼得格勒那一部分,有的工人是喊出的“打倒沙皇”的口号,但是也有一大部分工人对比并不确定,甚至有的还是明确支持沙皇制度保留的。
在伊丽莎白格勒市内的工人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还通电向皇位继承人米哈伊尔大公致敬。
在哈尔科夫铁路工厂,当一位社会党人宣布沙皇被推翻的时候,一群工人上去把他从讲台上揪了下来;
在赫尔松,当省长宣布尼古拉二世沙皇的退位诏书的时候,一些刚刚参加了游行的工人跪了下来;
至于君主制本来在俄罗斯的农民中间就有深厚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当时并未对沙皇失去信任。
回顾这些细节对我们重新认识那段历史是有必要的,君主立宪制度在俄罗斯并非没有可能,没能实现,后来又变成那种样子,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本文参考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