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中的人生赢家,都是“睡”出来的

发现一个规律:优秀的人,连睡觉都比别人优秀。
有人因为各种理由不能睡:
比如为了工作通宵赶一份报告;比如为了友谊深夜和朋友去吃小龙虾;比如什么事情都不为,就是躺在沙发上手机。
也有人因为各种理由睡不着:
白天和别人吵架时占了下风,事后才想起没来得及说出的话,追悔莫及;第二天要有大事发生,因为一场重要会议而紧张,或是因为一次旅行而激动。
当你日夜烦忧夜不能寐,才会发现“一倒头就能睡”,确实是种超能力。
王石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上,骄傲地谈到了他无与伦比的睡觉能力。
他说,自己的睡眠质量很好,一般躺下一分钟就睡着了,而且一睡就是一个大长觉。
根据大数据显示,中国只有5%的人是这样令人羡慕的“睡眠富豪”。
如果你有倒头就能睡的能力,那就已经站在金字塔顶尖。
靠着强大的自制力,想睡就睡,不会被其他事情耽误分心;
又有着“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泰然,因为知道再难的事,也是明天的事。
有这样的毅力和心态,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之前互联网圈子流行一些观点,“感觉睡觉都在浪费时间”、“生前不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乍看很励志,细看却很可笑。
24小时运作不累不倒的,那是机器;没有任何杂念,只是机械地实现目标,这是努力强迫症。
而真正的高效能的成功人士,他们有清醒的认知:
在睡饱了之后,能够以100%的状态工作4到5个小时,获得的成绩就远远大过以60%的状态疲劳工作10个小时。
所以他们不会缩短休息时间来工作。
有人说,“年轻人都是用命换钱,不得不熬。”
可是休息与努力从来不矛盾,比起死磕,更要注重平衡。
之前在TED演讲中看到一个视频:
晚上不好好睡觉,明天脑子里都是垃圾!
从科学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只有睡觉能让我们头脑清醒。
生而为人,不用攀比醒着的时间有多长,而是要让醒着的时候精神抖擞、神清气爽。
当有了完全投入、享受其中的效率和乐趣,你已经行走在成功的路上。
人生是场持久战争,中间会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
我们不需要一直在线战斗,而是需要战斗的时候能在线。
所谓充实,不过是踏踏实实做事,安安心心睡觉。
人生,不应该是顾此失彼地越来越差,而是应该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好。
我有一个忘年交,今年40多岁的他,事业有成,看起来健康年轻,是在朋友圈中经常被定义为人生赢家的那种。
可是他却这样评价自己:
“和同龄人相比,我前半生糟糕透了,他们一个比一个有钱、成功,我坚持着喜欢的东西,却一事无成。
现在我终于混得差不多,跟他们相比还是差很远,但我从不羡慕他们。
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是胃口最好、睡眠质量最高的那个。
这样看来,我确实是赢家。”
年轻时不懂,看着身边的朋友动辄月薪过万、喜提奔驰,对世俗成功充满渴望的我们,彷徨焦虑。
一边不眠不休地纵情娱乐、疲于奔命地忙工作冲业绩,一边又为每况愈下的身体感到担忧。
好不容易睡着了,连做梦都是如何暴富,又被梦中破产的噩运惊醒。
后来我们才明白,人生自有规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节奏。
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是行业内成功人士,可仔细观察后,却发现不是这个得了糖尿病,失去品尝美食的乐趣,就是那个患上抑郁症,被失眠没日没夜地折磨。
我们总用牺牲生活来追求金钱,走完半生才发现本末倒置。追求金钱是为活得更好,而不是为了没有生活。
我们自始至终不能丢弃的,是乐观饱满的灵魂,和健康活力的躯体。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有多种答案,但它的形式其实很简单。
幸福就是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

马云接班人、阿里巴巴CEO张勇曾在一次访谈中说:
“我最大的优势是睡得着觉,不管发生天大的事情,到点我就睡觉。
如果你没有乐趣,只是扛个责任,这个事情也很难搞好,责任必须要有,也不能苦中作乐,苦中作乐前提还是苦的,还是要乐中作乐。”
再疲惫的身体,再悲痛的心情,再苦再累,摊上再大的事儿,很多时候就是需要睡个好觉。
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大怒时睡觉,独处时思考。
比冲锋陷阵更重要的,是懂得养精蓄锐。
不管顺境逆境,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白天有说有笑,夜晚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