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久天长》
由王小帅执导的《地久天长》于2019年2月14日在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2月16日,该片主演王景春、咏梅包揽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女演员银熊奖,3月2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全长175分钟,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故事,或许讲述的也是一个关于生命、岁月、人性的故事。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这部电影的内涵,还有这部电影背后所呈现的种种。 按理来说,《地久天长》在国际电影节获奖,无论是演员的演技还是电影的质量,都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地久天长》在豆瓣评分为7.9,猫眼评分8.9,可见其口碑是得到认可的。但是截止4月1号,《地久天长》上映11天,某数据网站统计显示《地久天长》实时票房42万,累计票房4217万,实时排名第八,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地久天长》的票房是低迷的,即使是王小帅导演的强势宣传似乎也有点无能为力。但是事出必有因,为何《地久天长》会面临票房尴尬呢?我的一位朋友说:“因为它是一部文艺片,中国电影观众不喜欢文艺片。”这种说法似乎太过于偏执,难道文艺片的上映是错误的吗?这种想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第七艺术宣言》将电影与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共同排列,可见电影是具有包容性的,不应该笼统的将某一类电影归结出对错。 何为文艺片?在大众的认知里,文艺片就是充满光怪陆离的画面,不走寻常路的拍摄手法,外加一个谁也看不懂的故事。纵观近几年上映的文艺片,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张艺谋的《影》,以去年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它们是文艺片,却也更像是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互相妥协的产物。我依然记得去年跨年夜霸占朋友圈的一部电影,只不过是铺天盖地的骂声,这部电影就是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有人说它是一部烂片,也有人说它是文艺电影的高峰之作。很多人将其归结为营销手段的失败,很多人觉得是导演的失败,当热度慢慢消散,人们开始发问:“为何要将文艺片作为商业电影呢?”或许这个问题可以继续延伸为:文艺片该不该进入商业化电影市场?如果进,它该如何定位,又该如何让观众买单?如果不进,文艺片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文艺片的观众在哪里? 如果有一天我们打开朋友圈,看到我们的朋友,同事,领导发了这样一条动态:今天我去看了某某文艺电影,并附上一张偷拍的电影照片。我们会觉得他好有品位,居然去看了文艺片,于是接下去我们就开始点赞,刷豆瓣,但是很少有人选择去电影院观看,这种做法会出现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毕竟如果我和男朋友出去约会,我更愿意选择《复仇者联盟》,至少两个人可以一起接受感官的刺激,而不是在电影院昏昏欲睡。所以文艺电影的接受面是狭窄的,在现在的电影市场里甚至出现了进退两难的局面,而这些电影背后的导演们,也一点点的在艰难让步。一部好的文艺片反应的是一个时代的侧面,表现出的是一个独特的思想与世界观,如果文艺片只能被记录到电影史当中,那么电影对于时代和人民而言是残缺不全的。 未来的某一天,人们会一遍一遍的播放和观看《地久天长》,来分析其中对这个世界的关怀,如果真的会是那样,为什么不能由我们来完成呢?那时,也许真的是文艺片的春天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