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题诗后》杂感
前几天教学生们背诗,其实我一惯不喜欢莫名其妙地背诵,我也觉得他们也不喜欢,读完以后自然而然地想给他们讲一讲。
这首诗很简单。
题诗后
唐 贾岛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我给他们说,诗人花了三年才写出来两句,可见写得真是不容易。(码字的时候想到字字珠玑,但是课中并未想到)所以他一读就不禁要流泪了,因为写得太好了!但是写得这么好,他的知音如果不理解他,他就要回到家乡找一个山头躺着躲着。
因为才二年级,我只能简单讲一讲意思,个中的情愫他们没见过没经历过实在是不好理解,我不知道他们听懂了多少,我只记得有一个娃娃在朗读的时候挺投入,挺深情的。这就够了。
现在想来,这首诗写得真是不容易。
三年才写出来两句诗,浅显地看,也许是贾岛对自己要求极高,可是究竟是多么好的诗需要三年去琢磨?这样想,并不是诗好,是“难写”,难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人是难以下笔的,因为现实反馈的都是满满的负能量,文人可以用诗排遣心事,却很难接受自己一次一次的相似的苦吟;难在无法说出口,成年人的世界,很多事情都会被积压在心底,对上司的不满,仕途的不满等等一些事情,能够轻易“发表”吗?显然不能啊!所以啊,三年中字斟句酌无数次后,写出来两句遣怀又符合价值观的句子,真是不容易。所以才会一吟双泪流,往事种种都在心头浮现,所有的不甘,委屈,哀伤,无可奈何,都伴着这两句话来了。“知音”本就难寻,既然能成为知音,那便是一个眼神都懂心意的,如果这样的情况之下,你还不懂我的心思,这人间又有什么好留恋好期待的呢?回家躺着睡觉吧!真是没意思,又难过极了!
以上均是由诗歌本身感悟而来,明天学习下背景再来读一读。没有知音也要睡觉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