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先做一点笔记
如果不是我想多了,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中(包括其他译本)被严重低估了。甚至乔治·奥威尔都低估了这本书。还没系统整理思路,书也还没读完,先做一些笔记,方便之后整理。
这是一本在卡夫卡之后,第一本我需要一边读,一边拿铅笔勾画写感想的小说。
【一】
作为第一本“恶托邦”,它不只是一本“恶托邦”。它较深地涉及到了《1984》、《美丽新世界》、《华氏451》这三本我已读过的“恶托邦”都难以进入的从科学、宗教、艺术的教条化的领域(前面几本顶多在这三个方面游走,而更多地着墨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
比如在立方体广场上的“献祭”,比如交响乐演出的数理,比如作者丰富运用的色彩(色彩真是这本书反复出现的“意象”,目前还没看出来这些色彩是否有深层的用意),比如诗歌被“驯服”为统治的工具。
【二】
而且,《我们》的内核也有深刻的存在主义观点,如存在主义早期的“匿名的公众”——当一个人以公众的方式存在,他就失去了个体的真实性。按照这个观点走下去,到海德格尔,“恩主”不应该是一个具体的个体,而应该是“我们”;到雅斯贝尔斯,个别的人已经消失于人的类型之中;到柏格森,“我”是“寄生”在“我们”上的;到马塞尔,现代人是功能的集合。
所以,《我们》不像另外几本知名的“恶托邦”那么容易感知,它描写的不是人在一个具体的制度中的异化,而是“自我”在“我们”中消失的异化。
【三】
作者的隐喻太高级了!出去第一条说到的目前我还没找到铆窍的“色彩”外,数学在里面的隐喻差点没难死我这个数学白痴。D-503(主角)一直坚信自己掌握了知识,自信于自己已知一切规律,自信“二二得四”是比“古代的上帝”更值得信仰的真理;但精彩的是,他遇到了I-330,然后他就一直无法从自己的脑海中删除掉 √ -1。“二二得四”是“有解”,是理性法则的隐喻;“ √ -1”是“无解”,是不可回避的非理性欲望与冲动。
然后D-503在与I-330一番云雨后,对于I-330这个他的“√ -1”的启蒙者记录到:“但是,我是多么充实!如果你能知道我有多充实就好了——就要满溢出来了!”——人是非理性的存在,所以D-503此前无法在他的理性之中找到对人的完整解释,直到有了非理性的冲动!
回头看豆瓣上得分比《我们》高得多的另外几本,没有一本在文本内将“理性构建的‘美丽新世界’”到底哪里不好,给说清楚了的!无外乎就是有一股子冲动,我要释放自己。但是!为什么!?《我们》做到了!
【四】
从叙述手法上来看,《我们》秒杀另外几本(从作品整体的“伟大”来看,仅《美丽新世界》跟它有一拼)。
作者用的是“日记体”的“框型结构”——这一点本身就很高级好吗?自带“复调”高级感。
然后,在D-503的日记中,“我”和“我们”一直在来回切换!D-503会不时批注一两句,为“我”的想法感到羞愧,又不时表现出“我”对“我们”的反抗,并且读到目前,会发现作者有意地越来越多地在用“我”,开始弱化“我们”,不动声色的表达啊!这种直接塞进角色内部的描写技巧,《华氏451》里面有尝试使用,但远不如《我们》成功!所以,《我们》这本书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陌生感——这也是大部分读者会觉得这本书难读,没写透的原因——“我”和“我们”的交叉,相当于是作者同步提供了两个不同的表达角度,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读者会自动产生第三种视角啊!
看看看!虽然只是初级的复调写作,但已经产生了高级的“化学反应”!
【五】
新现实主义在这本书里面,简直!淋!漓!尽!致!
每个记录都有一个三个词组组成的标题!然后,文本内不断出现“凌乱”、“错位”,甚至是让人感觉稀里糊涂的描述——作者将来不及感受消化的东西,用强烈的印象物进行堆叠,打乱舒缓的心里节奏的描写,最终成为意象的集合物!
这种写法,《美丽新世界》和《华氏451》都有延续。甚至PKD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里面都有使用(我一直觉得《仿生人》跟“恶托邦”有什么关联)。
【六】
另外唠叨一句。
那些说《我们》写得不够透的人,当真是有意忽略扎米亚京的人生背景吗?作为一个两次被逮捕流放,一次被判诽谤军队的作者,他难道会比赫胥黎、奥威尔、布拉德伯里思考得浅薄?他难道构建的异化的世界会比他们构建的更不完善?
想一想开篇的那句“如果他们无法理解我们将带给他们的数学意义上完美无瑕的幸福,我们的责任就是强迫他们得到幸福。”想一想“我只热爱——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只热爱——这一片万里无云的完美无瑕的蓝天。”想一想“每一个号码都有权利与任何号码发生关系,性就是一件供应品。”想一想“做梦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想一想“我们是最快乐的算术平均值……正如你们数学家所说——将零到无限统一起来,从白痴到莎士比亚……”想一想“你病得不轻啊!显然,你有了灵魂。”……
《我们》唯一没有“构建”的是,小说全篇没有专门拿出独立的章节来描写这个“众一国”——刚好,我对《美丽新世界》唯一的不满就是花了太多不必要的笔墨来描写“新世界”。“众一国”的构建是在“我”和“我们”的视角切换中完成的,越往后读,“众一国”的形象就越具体起来。这才更能让读者参与进去,最终逐渐理解并接受那些刚开始感到陌生的“众一国”规则。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运用了大量的哲学理论、文学理论和叙事技巧的,伟大的小说。我读到一半,已经开始怀疑我没有办法把4本书串在一起写评论了...这本值得一篇宏大的“个展”,而不是一个“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