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t'aime
发表于公众号:我的昵称
这并不是一篇游记,以我的拖沓的性格和非常忙的事实,一般游记是写不成的。但又总觉得还是写点什么吧,于是,这篇可以看作是一个文化了解吧。
在巴黎的周末,一起住的同事买好了她一直想买的两个包包,又走马观花的游玩了几个地方,晚上回到酒店,她似乎觉得有点失望,感觉这不是她想象中的样子,又或者说她觉得自己对法国还不够了解,于是问我,你觉得有什么电影最能代表巴黎的吗?我想看个电影。
我想了想,给她推荐了《巴黎,我爱你》。于是我跟她趴在床上又把这部电影从头看了一遍。多年以后重新看一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最喜欢的两个片段是小丑和红风衣,现在看这两个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但是我发现其他的也不错,盲人和演员的爱情那个我之前都不记得有这个片段了,这次看了让我有一种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幸福感,7年前看的时候还不懂爱情,现在应该是比那时更懂了一些,能体会到珍爱和被珍爱的心情了吧。
同事看完之后若有所思的说,好像明白了,巴黎的美好在于这些真实的生活小片段和平凡的喜怒哀乐里,不像美国的文化那样整天想着要拯救世界或者政治正确。
我思考了一下,我是因为这样所以爱上法国的吗?好像我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因,我的爱是不知所以的,只要置身其中我就激动,只要听到优雅的法语我就感到幸福,特别是见客户时遇到长得帅一点的讲英语不标准,把an音读成法式的on时都会想尖叫。但当我走在跟欧洲别的国家并无二致的街道上,吃着其实不如西班牙菜好吃的法餐时,特别是那天还遇到游行,警察就在我的酒店门口不远处抓了一个人,正准备出门的我被催泪瓦斯呛了一口时,我忍不住问,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城市吗?
我们都在改变,巴黎的精英们现在周六也工作了,周六下午约了一个客户ceo聊天,他迟到了20分钟,因为外面爆发游行和暴乱,交通封锁,他绕了很多路才过来。他气愤的说,那些人真是疯子,把我们的城市搞成什么样了。我想起很多年前在巴黎跟一个在文化行业的人和一个教授在小酒馆里聊天,当时正是大选前夕,他们都愤然的说,要是萨科齐当选了我就马上搬离法国!他们当然不能代表知识分子阶层,但是他们都只有愤怒而没有行动,也许这是造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之一吧。
也许跟他们无关,更多的是因为,改变的是我自己。我在第一时间去我最喜欢(而且买得起)的一个店里看衣服,这个品牌其实不贵,一件连衣裙可能就二三十欧的样子,这是我当时每次逛街都要逛一遍的品牌。但是那天我在店里逛了几圈,都没找到我喜欢的衣服,我惊讶的发现,它的style确实太普通了,跟美国快消品牌差不多。可是它以前确实不是这样的。
周日我懒洋洋的吃了个brunch,又去河边的花市看了会花,穿了几条小巷试了一些小众的香水,才慢慢感觉到双脚站到了地上,感受到那种我喜欢的味道。
一千个游客有一千个巴黎,每个人爱上的都是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城市。而巴黎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它是我的初恋,我在体会的基础上把它加工成了我喜爱的样子。我第一次坐飞机就是来法国,坐的是法航,当年连飞机座椅上的显示屏都不知道怎么开的我,一下子就被法式奢华俘获了。明明就是简单的飞机餐,他们非要给每个人发个纸质菜单,上面还要用中文和法语按顺序和格式列出,面包,前菜,主食,甜点的优雅的名字,而且当年的飞机餐竟然是俏江南提供的,那可是当年饭店中的奢侈品啊。后来在的几个月,无论是每周的集市,城市的轻轨,走在桥边看天鹅,还是南法的充沛阳光,街道小巷,互相搀扶逛街的老夫妇,优雅的路人,街头音乐,随处可见的樱桃,这些都让我每一天都沉浸在爱和被爱的美好中。
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接触不同的事物是为了在对比中更深化了解自己。在国外待过这么多地方之后,我发现,我们爱上某个城市,某种文化,应该是因为它们有一些跟我们相关的东西。就像《巴黎,我爱你》里最后一个小故事的独白说的一样:“我只能告诉你,那时我同时感觉到了喜悦与悲伤。但那只是淡淡的悲伤。因为我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没错,存在。就在那一刻我爱上了巴黎。也是在那一刻我感觉到巴黎也爱上了我“。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情感吧。
离开法国之后的这7年里,我又去了很多地方,认识了很多不同的人,我的性格里也融进了各种文化,我一直在进步在成长。它也许也在成长吧,但是却是朝一个跟我不同的方向。去年某次meetup,有人提到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point,大意就是,自从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很多普通人花了10年时间才让收入回到08年前的水平,而这10年,08-18年,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就这样,当我们又来到了这里的时候,难免会感觉有点失望。
但它永远会是一个流动的盛宴,尽管国家在衰退,但是身在其中的人们都是在努力的把平常生活过好的。法式幽默和浪漫还是深深的植根在人们内心,那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你想了解这些美好,有一些文艺有点无聊但是我很喜欢的电影可以推荐,这些电影包括《岳父岳母真难当》,《Photo de Famille》,《Sous les jupes des filles》,《刺猬的优雅》等等。
于是就这样,在看了一圈养眼的法国帅哥和听了几天好听到眩晕的法语之后,我把这次见面的人排了个序,看从谁身上学到最多,或者给我启发最大。排在第一的竟然是个韩国裔,他大概是被法国人收养或者父亲是法国人,他的姓氏和名字里没有一点亚洲影子,我之前看名字一直以为这是个严肃的法国人,结果见面发现是一张亚洲脸。也许是因为与生俱来的亚洲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从这个公司的小职员做起,做了十几年,一直到最近公司被收购,创始人拿到钱走了,他被任命为ceo,他用一种东亚式的聪明和欧洲的做事方式,开始带领这个慵懒的小公司崛起,相比于欧洲同领域的其他一直固守传统没想过变通的公司,他的公司增长很快。拷问内心,继承了优良文化传统的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奋发向上的故事。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俗套一把,搬出高中政治书的观点,文化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走了一圈,发现这真是个真理。高中政治没白学。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我的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