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March|小春日丽,我在三月读什么
为了克服拖延症,上个月特意在看完书后就立即写读后感,本来打算前几天就整理出来的,却总是忘掉。四月的第一周都快过去了才出了这篇三月的读书笔记。
总的来说,整个三月每天都有在阅读,总共读了有7本书(鼓掌),收获也很多。
《局外人》
三月读的第一本书是加缪的经典之作《局外人》
“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加缪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点冷漠,对周遭的一切毫不关心的莫尔索。把年迈的母亲送去养老院;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第二天就跑去和姑娘做爱;为了刚认识的人把别人打了一顿,他的种种行为都不符合这个社会所制定的道德准则。荒诞、不符常规,莫尔索像是游离于这个世界之外,彷佛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既然在母亲的葬礼上无法落泪,又何必装出一副伤心的模样呢?就因为这个社会规定一个人必须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才能显示出他的孝心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长成社会规定我们的样子?如果生存和死亡等同,生存并不意味着幸运,死亡也并没有什么遗憾,整个世界都是虚幻的,唯有自我是真实存在的,何不依存自己的内心呢?莫尔索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似乎不妥或者说是不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但仍这样做了,不带任何遮掩与修饰,“敢于用轻蔑战胜悲惨的命运”,反抗这个社会。
《孽子》
白先勇的小说带着台湾文学特有的气息,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但暗涌的情绪却又令人心悸。少年与父辈,逃亡与迷茫,文学创作不变的母题,白先勇写的正是一群特殊的少年,以及他们的逃亡与追寻。
书中郭老用“青春鸟”比喻这群少年再贴切不过了,渴望翱翔在广阔的天空却终归会被现实的密网挡住,回到公园这方寸之地,就像是鸟儿注定是要归巢的,而公园就是属于他们的巢,除此以外还能去往哪里呢?从他们的性别取向觉醒之时起,公园外的世界便不再属于他们了,他们是被这个社会抛弃的异类,注定要不断地逃亡与流浪。
白先勇写情感绵密而又动人心魄,红莲池旁被鲜血染红的台阶,撕心裂肺的哭泣,选择在自责与悔恨中度过余生,这是龙子与阿凤的同性之爱,偏执、疯狂,不肯退让一步。这种不肯退让在父与子的关系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书中的父亲有着传统中国父辈的特质,严肃的,望子成龙的,他们的爱深沉而又压抑,少年们没有按照父辈们预期的道路走下去,正应了书名他们成了父辈们人生中的污点;又或者父亲成了少年们的不堪与伤痛,父与子在相互的不肯退让中伤害着彼此,在夜里慢慢熬成了不能触碰的伤。
无论是历史还是生命都是一个又一个往复着的轮回。书的开头是杨教头领着阿青一伙人,到了书的结尾他们这一群青春鸟散落四方,又一群青春鸟在杨教头的带领下聚在了公园里,像极了当初的他们,公园里的故事断重复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上个月台湾通过了同性恋的婚姻合法化,这些被困于公园的青春鸟终于能拥有更广阔的天空了。
《北野武的小酒馆》
北野武导演的作品看过大名鼎鼎的《菊次郎的夏天》,很是喜欢,还特意做了一个九宫格拼图把主角们在不同场景下同框静坐的镜头拼在了一起。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是在一家日式小酒馆的里,北野武就坐在身旁,接过酒馆老板递来的酒,边喝着边和你侃侃而谈,带着一股子日本大男子的豪爽与粗旷,说到兴奋处,便一定要和你干一杯。谈话的内容从生死到教育,从对日本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的批判到对自己电影事业的剖析。在《北野武的小酒馆》中我看到了一个荧幕之外的北野武,一个惯于思考,不断鞭策自我又足够谦卑的优秀电影人,他可是一个连和姑娘做爱时都不忘了把脑中冒出的漫才段子记下来的人,这样的人取得成功也是意料之中的。
《娱乐至死》
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有知识闭塞的担忧,在一个信息井喷的时代,我们要担心的是人们获取的信息过剩,而对于知识不再有敬畏感,因此自动探求的欲望衰减。波兹曼在书的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这里的自由指的并不是实体上的自由,而是头脑的自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科技的发展正在让人们“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摄影术的发展,电视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普及,压缩了印刷术的生存空间,信息和知识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着,我们又以各种娱乐的方式来解构知识。波兹曼担心过多地借助媒介理解知识,会让我们失去了深层的思考,我们的知识面在科技的影响下被不断扩大,但却很少做更为深入的分析,我们只是“了解”而不是“理解”,现在的教学中强调寓教于乐“用趣味代替复杂而连贯的思想”,知识的严肃性被削弱。
波兹曼也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时间”是“支离破碎”的,“注意力”是“被削弱的”,而我们“输入过多,输入过少”,信息与行动的转化比是极低的,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获取的知识是无用的。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家长们也确实会担忧,孩子对于各类信息的沉溺,为了缓解这样的社会性担忧,芝麻街这样的教育性的娱乐节目便应运而生,波兹曼却向我们说明了这种做法的自欺欺人性,从诞生之初,电视就不是作为知识传递的媒介的,知识是严谨的,而电视是娱乐的,因为“摒弃了教育中的连贯性”
看完《娱乐至死》真的收获很多,第一不要过多依赖媒介去理解知识,阅读严肃的文字,而不是娱乐的解构,只有阅读文字,才能有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从而产生更为深刻的思考。第二,输入要有输出,这也是我在最近的阅读中在实践的,在阅读时将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阅读过后的有一定的反馈。但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确实很难做到这一点,产生的想法还没成形注意力又被下一个画面给抓住了。
第三,对信息的输入有所筛选,减少娱乐类信息的输入,对于实用类信息有所选取并定期进行整理,舍弃看似有用实则毫无关系的新闻信息,对真正有兴趣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分类总结以及实践。
《情书》
有些事情偷偷地做才有意义。
记得四年前看完电影后,我在朋友圈写道:情书告诉我们最好的故事都是没有然后的。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暗恋心事,却我把感动至今,直到现在它仍是我最爱的爱情电影之一,每年都会拿出来重温一遍。想了一下为什么会被《情书》感动呢,大概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一场猝不及防的暗恋吧。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萌芽的爱情,内心的情感的波澜起伏都被岩井俊二用唯美细腻的画面表现地淋漓尽致。本该被时光掩埋的一段感情在不断地追忆中慢慢地展开,少年的心事像是小樽不断飘落的雪,轻轻的,柔柔的,落在身上融化成水珠。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藤井树再次回忆起另一个藤井树时不再仅仅是和自己同名,经常带来麻烦又很孤僻的男孩,而是默默地守护她,幼稚地将她的名字写满所有借书卡的男孩。
电影看来很多遍了,书却是第一次看,大致的情节没有什么出入,以至于我在看书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全是电影里的画面,每个场景,每句台词都完美地契合着。但书也补充了一些电影没有的细节,比如开头的葬礼上喝醉的藤井树父亲的不着边际以及在夜晚开展的墓地探险。无论是博子深切的思念,秋叶的默默守护,还是藤井树从少年时期就开始的那场暗恋,都像是一封待读的情书,单纯而又美好。把一切都留在的追忆之中,等回过头来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种种细节与感动。如果当初的藤井树勇敢地表露出自己的情感,结果又会怎样呢?或许,他们会在一起,然后又因为种种缘故而分开,年少时的那份单纯的悸动会随着时间的冲刷而变淡。而这样一封未来得及送出的《情书》将这样一份暗恋定格在了最美好的样子,就像在少女时期偷偷望过的隔壁班男孩,最终都成为了追忆起来时在嘴角绽开的笑。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日本人对生活细节的追求,能让一本关于整理的书登上畅销榜。书名乍一听像是什么快餐类书籍,真正看下来也确实是有不少收获的。
对于整理,作者强调了两点,判断物品是否要丢掉和决定物品的定位。开始整理前首先要进行的是丢东西,而在丢东西前则要思考理想的生活,整理不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无论是扔东西还是后续的整理都是为了实现我们理想的生活。扔完东西后便是分类整理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将衣服进行分类(按材质分类而不是按季节),如何折叠衣服而不是将所有的衣物都挂出来,如果是一定要挂出来的衣服则挂的时候要讲究分区,如果真的有整理的需要时而自己又毫无头绪时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操作手册翻一翻。整理是一部分,后续的保持又是另一部分,物品在整理的时候有所分区,所以每当我们用完后都要放回原处,以保持分区的有条不紊。
很多时候整理的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我们的心情,整理的条理性其实同样也适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其他方面,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书名叫做《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百年孤独》
三月底决定再次拾起《百年孤独》,距上一次看大概有三年了吧。
以祖祖辈辈不断重复的姓名而闻名遐迩劝退无数读者估计也就《百年孤独》了吧。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因越来越混乱的人物而只粗略地阅读了三分之二便翻到最后一章,但仍不免被悲怆苍凉又而宏大的结局震撼到,一个在孤独中诞生,历经繁华走向没落,最终又在孤独中消逝的家族真的不免令人心生悲凉之感。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仿佛是打不断的莫比乌斯环,往复循环着,一旦这种孤独被破坏,故事便也走到了最后一页。
马尔克斯以魔幻与现实相交织的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首关于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历史的壮歌,同时也是马孔多命运的昭示,从建立之初的一无所有,到商品经济发展后的繁荣,从战争到来后的满目疮痍再到资本家殖民者的入侵,最终这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小镇被彻底破坏,连同布恩迪亚家族一同消失在历史的灰烬之中。我想马尔克斯写马孔多的时候,代入的定是自己生存的那片土地,同样的从无到有,从封闭到被迫开放,从繁荣到衰败,南美大陆的经历和马孔多是如此的相似。马尔克斯是一个极具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我在他的笔下能够找到很多南美作家共有的特点,对故土的深切爱恋与痛惜以及对与它能重拾活力的殷切希望。或许是因为故土遭受的战争的痛苦太多,马尔克斯在书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反战主义,书中他借蒙卡达将军的口说明了战争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实是无意义“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无论是正义或者非正义的战争,又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其背后定是无数人的牺牲。
文字所能表达的是有限的但其背后所蕴涵的力量是无尽,以笔向这个世界传达一些深刻的值得思考和反思的声音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所缺少的但又是必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