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感慨(太平天国)
夜读天涯名贴,关于太平天国的,有两个比较触动
1. 李秀成打下江南大营,围魏救赵,四两千斤,战役非常成功。处于私心没有尽力解祁门大营,导致安庆沦陷,最后战局无法收拾,独木难支,整个战略全部失败。相反,曾国藩长于谋略,不计小节,大处落字,最后功成名就。感觉人的一生也是一样,没有好的目光,注定精彩一时,一辈子还是要好好经营。摘录如下:
咸丰十年正月,李秀成回京,与干王洪仁玕共商解救之策。三日,两人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围魏救赵’虚攻湖杭,诱敌出穴,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溃江南大营”的作战方针。
却说李秀成方面。按照计划,李世贤、刘官芳等部组织掩护,先攻安徽泾县,造成太平军南下的假象。李秀成则于正月十九带精锐七千人从芜湖出发,绕过宁国,又以二天二夜的急行军,奔袭安徽广德州,轻取州城后留下部将晨坤书、陈炳文驻守,自率谭绍光、陆顺德、吴定彩等部,直趋浙江。
李世贤、刘官芳进入皖南后也自分军,刘官芳西进,占太平、石隶,然后南下宁国、绩溪,进攻徽州,继续吸引清军。李世贤一路东进,由皖南入浙江。
李秀成、李世贤自南北分道入浙后,合军攻占了安吉,破衢州镇总兵李定太部,败参将周天孚,然后进至长兴。从进军态势来看,太平军似有南取湖州、北取苏常的意图,清两江总督何桂清不得不向朝廷飞章告急,并急檄江南大营求援。 李秀成的入浙,令清庭异常惊恐,一面急令江南大营救援,一面赏曾国藩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着迅速驰往江苏署理两江总督事务,左宗棠奉旨以四品京堂候补襄办军务。不过,曾国藩还算理智,他与左宗棠纵谈东南大局,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先平安徽,然后顺流而下直取天京,因而上书陈略。
在长兴,李秀成又大大的做了个大局,他令李世贤部攻打湖州,以吸引江南大营的分兵增援,自率精骑奔袭杭州。 四日后,江南大营援军张玉良部赶到杭州武林门外。李秀成见目的已经达到,决定撤出杭州。初七午时,太平军将新造旗帜遍插城头,以作疑兵,然后悄然退出杭州,次日进向余杭,过临安,循天目山,经孝丰回归广德州,与留守的陈坤书、陈炳文会合。太平军退出杭州一日一夜,张玉良还未发觉,待得到太平军退走的消息,已经追之不及。
却不想太平军已经是势在必得,大战一开,天地失色。 闰四月四日,陈玉成率领吴如孝、刘仓琳冒雨自上河、毛公渡等处搭建浮桥,直扑天京城外江南大营壕墙,这些壕墙经清军八年经营,纵横交错,异常复杂坚固,兼有洋枪洋炮守备,易守难攻。陈玉成以“童子军”为前锋,快速突破,城内的太平军也大股出击,连抛火罐,这是以土炸药制造的土武器,临阵时也威力巨大。一时,清军大乱,西部防线首先被突破。第二天,大营南部防线也全线崩溃。
至此,清军的江南大营全线肃清,自天京事变后建立两年多的包围圈被打破,天京之围又一次解决。
2.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思想状态,可能现在太难以理解了。湘军中太多的将领都是投笔从戎的书生,而守杭州的王有龄( 城破之时,正在巡抚衙门坐镇的王有龄早已料到有这一天,他从容更衣,起而自缢,以身殉节),和左宗棠,不能不引人感慨。引录左宗棠一段:
在晚清的官场,左宗棠绝对是个奇迹。他以举人在籍于咸丰二年八月出佐湘幕,到了同治元年,授浙江巡抚 ,其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二年,因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三年,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其后,竟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成为大清中兴名臣之一。短短的十余年,从一个白身晋升为封疆大吏,除却才能、机遇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当然是战功赫赫。有清一代,汉人不以科考进士出身,而做一方面大员的,好象不多,而做至大学士的绝无仅有,按清代规则,大学士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六部堂官担任,左宗棠最高学历是举人,本没这个资格。
如果没有这场规模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左宗棠恃才傲物、性格偏激来看,最多著书立传,老死家乡,成为一个名士。时代的浪潮把他推上了这个政治、军事的前台(省略部分)……
左宗棠克复浙江的军事行动如此迅速而有成效,清庭闻奏后大喜,连忙加官为为闽浙总督,兼署浙江巡抚。总督为封疆大吏,官衔虽为正二品,却有权力节制作为正一品的军事长官提督。而在二三年前,他还在曾国藩幕下襄办军务。
3. 为官之道,还是曾国藩厉害,放眼古今,功高震主,又能全身而退者,又有多少人?摘录如下:
曾国藩杀羽自保,清庭消除一大威胁,曾国荃等将领功成名就后回家做个富家翁,各方各得其所。 湘军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治五年,捻军起义又在河南、安徽等地蔓延,曾国藩再次带湘军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但其军力、气势与前期已不可比。其后,曾国藩基本致力于地方建设,开办工厂、设置译书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共同开展洋务运动,为所谓的“同治中兴”再次立下汗马功劳。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卒于任上,死年六十二岁。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 本人感慨:功成身退,得以善终,古来又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