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死亡和最近一次见到死亡
(这是我加的一个读书群的作业,要我们根据每期的主题进行创作。很久没有写这种中学生的作文了。😂😂😂)
简简单单的一个“死”字,总让人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在大多数人眼里,它意味着“终结”、“归宿”和“未知”。它就像是造物者给人类贴上的一道符,时刻提醒着我们:别得意哦,反正最后都得死! 我以前有这样一种生死观:整个人生就是两个点构成的一条直线,一个点是生,一个点是死,每个人的“直线”长度不尽相同,这要取决于我们各自遇到的意外,包括但不限于:疾病、天灾、人祸等等。人一出生,就是奔着死去的,这是我们注定的归宿,唯一可以体现生命之意义的地方,就在于如何让这条“直线”变粗一点,再粗一点,这其实就是增加生命的厚度。 在这种生死观的支配下,我回想起第一次见到“死亡”时的情形:那时我还在读小学,一整个暑假我都在爷爷家度过。其间同一个大院里的一户人家有人过世,家属把她的遗体摆在院坝里,并就地搭了个灵堂。就在灵堂搭好之前,我跟同龄的小伙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凑到人堆里去看那具遗体:盖着白布,只露出一双紫色的脚。只这么一瞥,这幅画面就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当晚回家熄灯睡觉的时候,我小小的脑子里就不断浮现那双骇人的脚,以及突然坐起来的尸体,甚至一想到她下一步就要来抓我的时候,我不得不把头蒙进被子,吓得发抖。 从“好奇”到“恐惧”,这其中也受到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鬼故事、鬼片,然后晚上又吓得睡不着觉),但总的来说,死亡于我而言,就像是那块盖住遗体的白布和那双发绀的脚,明明纹丝不动,却又让人充满惶恐。 虽然第一次见到死人就让我怕到躲进被窝,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在那个调皮的年纪跟着小伙伴去坟地里玩捉迷藏,甚至有一次我们误入了一个疑似埋有棺材的洞穴。对这一切行为的解释,除了“无知者无畏”以外,还有就是我认为死亡离自己十万八千里。那时候根本不懂“意外和明天不一定哪个先来”的道理。 所以,哪怕是初三见过同班同学被火车碾压成两节的遗体,以及高中同桌在一次天然气爆炸的事故中丧身,除了悲伤之外,我更多的是一种不真实感,象征死亡的那块白布和那双紫色的脚升级成了更血腥、更残酷的具象,但它似乎离我越来越远。 直到六年前,我对死亡终于改变了看法。那也是我最近一次看到的死亡:外公的去世。从外公生病住院到转进ICU,再到从ICU里出来,前前后后的折腾,外公终究还是离我们而去。外公去世的那天,我在外地,早上七点接到我妈的电话告诉我这个噩耗,我就一刻不停地坐车回家。当我看到白布搭好的灵堂,以及白布盖住的外公的遗体,决堤的悲恸瞬间冲出了眼眶。家人揭开白布,让我最后看一眼外公时,我已泣不成声。 我相信,有过相同经历的人都能理解当时那种巨大而又沉痛的悲伤。那块白布和那具毫无生气的遗体,如今都落在了至亲的身上,原来这些年,死亡并没有远离我,而是以我毫无察觉的伎俩在一步一步地靠近我。死亡,会在我们的忽略中隐身,直到它突然撞了我们一个趔趄,我们才能忽然醒悟:不好,我们被包围了! 从第一次见到死亡,到最近一次见到它,时间间隔十几年,其间它以林林总总的意外现身于我的生活:有时它像个邪恶的巫婆,拿出有毒的苹果勾起我的好奇心;有时它又像是个调皮的顽童,穿上血腥的伪装突然跳出来吓唬我;但它终于还是毫无戒备地闯入我自以为祥和的生活,掳走了我的亲人,而我除了痛哭流涕,却无能为力,甚至连奋起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更沮丧的是,我知道,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它还将一个一个掳走我生命中那些重要的角色。 最后,回到这期的主题,我想说,虽然主题里最醒目的字眼是“死亡”,但在我看来,我们谈论“死”的时候,也在反省“生”的事情:死亡是注定的、未知的、不可控的,但生却恰恰相反;死亡就像是站在生命终点的导师,它以不近人情的方式在告诫我们:短暂的生命不该成为我们活出精彩人生的羁绊,反而是一种鞭策:鞭策我们不负时光,追逐理想;鞭策我们珍惜眼下,关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角色。 截至目前,我虽略有感悟,但自知做得还不够好,与君共勉吧!
© 本文版权归 (Monsoon)³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