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德的魂魄与Nott的从容——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上海场音乐会散记

Jonathan Nott指挥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的音乐会,上半场,德彪西:芭蕾配乐《游戏》、《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幻想曲》;下半场,斯特拉文斯基《三乐章交响曲》、杜卡《魔法师的弟子》。在原本已经很有期待的前提下,还是大喜过望。一言以蔽之,这还是Ansermet的罗曼德!近代法国乐队作品的演奏同法国钢琴音乐有相似之处,就是明面上的超技演奏并不多见,却几乎从始至终地要求“另一种超技”。本次乐队北京场的重头,马勒《第六交响曲》即是最典型的考验乐队演奏能力极限的作品;同样的乐队超技作品自然也包括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的生涯》、《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这类,它们体现出繁重的技巧,极限的音响“光色”之雄壮与斑斓。反观德彪西,没有极限的力度与铜管气息的挑战,却在另一极端,有着极限的轻柔、质感的透明与。。。。柔和,一种颠覆浪漫派与后浪漫派传统的柔和。
不用表现奥林匹克式的技艺和能量,但是轻柔的控制力,以及表现持续的力度、色泽的均匀,都是从始至终“如踏轻羽”一般的考验。讽刺的是,越精美的色彩把握,就越考验整体的控制——因为色彩、质感之曼妙(作为总的基调)一旦确立,某处稍稍打破,在理想的背景之下,瑕疵反而会被放大。与之相对,晚期浪漫派作品高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某些疵点反倒不那么引人注目。今晚,在《游戏》的开头,中提琴的极弱与竖琴的对答一出来,我仿佛就明白自己所要面对是怎样一场演出了。这是理想的、真正“教科书般”的印象派作品演绎!果然,整个乐队的不同声部渐次加入之后,那种自然天成,深入乐队骨肉灵魂的印象派美感,在超绝的控制力中徐徐展开。那透明的弦乐质感,同时又是温暖的,微微的丝绒质地,却一点也未曾滑入浪漫化的修饰。精美、利落的管乐器,有着独奏家一般的自由度,而这,又恰恰是原作所要求的。

演绎德彪西(拉威尔也一样),除了声音控制的难关之外,另一大难就在于节奏感。乐队整体需要体现出非常鲜活的节奏。德彪西的管弦乐法没有后浪漫派的那种“大色块”,虽然他本人不太喜欢“印象派”的说法,但那些灵活的乐器组,有时确实有些类似于“点彩”般的美感。细密而色彩丰富的“笔触”构成宏观的一片异彩,“笔触”的律动都是鲜活的,又需要自然地融合为一。并且这样的节奏律动,对于风格的把握要求很高。此处,演奏家们呈现的Ruabto之正宗,是乐队传统与指挥/乐队充分磨合,千锤百炼而得的宝贵结晶。此处对于“风格纯正”的要求之严,全不下于演奏出典范性的贝多芬与勃拉姆斯交响曲。然而,罗曼德乐团与乐队之父Ansermet所缔造的演奏—录音功业,恰恰为这种印象派的演绎之美树立了“标准”。难道观察20世纪的德彪西演绎,有可能绕过这个组合的唱片?而本次聆听现场,我惊叹于罗曼德管弦乐团历经百载沉浮,居然能将乐队原初的精华、他们的演绎之魂保存得如此完美!更有甚者,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发展的。
任何一个黄金组合,无论其本身多么伟大,其中一方离去之后,另一方也不可能将那种伟大始终“原样保存”。Ansermet与罗曼德的时代,完完全全地塑造了乐队,但这支乐队后续的发展,却也是不断获得再生。以本场演出为例,Amsernet塑造的对于法国音乐风格明确而深邃的把握;对于声部结构精美而不落入雕琢的刻画;音响的明晰,精美却始终自然的特质,这些东西几乎每一样都承接自乐队的黄金年代。换言之,倘若那位巨匠复生,依旧会认得他的乐团。可另一方面,此时的罗曼德对于音色美的整体构思,也在细腻的打磨上更进一步,有时更多带有唯美化的倾向。当这样的唯美,完全是在自然的美感的基础上提炼出来。并且由于它融入每一细节,以及处处敏锐的节奏控制之中,反而让人难以将其视为一项独立的成就来捕捉。但时时处处,无论漂浮着的弦乐弱音,还是晶亮而节奏井然的打击乐,我们发现各种美质几乎是过于浑然一体了!而那样的演奏技艺本身,至少在德彪西的世界里,真正是高度技巧化的展现。这方面,恐怕琉森节日管弦乐团这样的明星队,在罗曼德管弦乐团擅长的领域,也仅能勉强与之相比。

《游戏》就是当代德彪西演绎高峰之美的巡礼,《幻想曲》中钢琴部分的形象偏弱,但这也和原作的管弦乐法有关。德彪西并非以协奏曲的思路构想该作,而是要求钢琴与乐队交融,但这样一来,钢琴也依旧是一件独奏乐器。同时,该作的第一乐章是德彪西笔下贴近浪漫派的抒情风格最明显的篇章之一;那种厚度,略略不同于他的很多代表作。因此,钢琴部分如何树立自身的形象,就是更是非常考验演奏家控制力的事情。这方面,Neuburger的演奏至多无功无过,被乐队吞掉的情况不少,相对独奏化的部分却也完成得不错。钢琴家的触键有时偏硬质,却还是能够针对印象派音乐的特点苦心经营,当晚的触键风格是不错的。然而真正的灵魂人物,毫无疑问是指挥家Nott。目前此人最有影响力的演绎当属马勒交响曲,今天的演出却充分证明,他是极擅长法国音乐,也极擅长与乐队共同呼吸的一位大师。
Nott的指挥动作非常自然,既不刻意铺张,以做渲染,也不刻意收敛,以表现冷静。指挥家就是通过那样自然而然的动作,将各自出众的不同乐器组整合为一,胸有成竹到不着痕迹的地步。你明显听得出,乐队是色彩与节奏感有很多来自他们最本质的认识,而非指挥家“灌输”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专家们”各自的演奏,整体上又被Nott调和到无懈可击:自在如同演奏室内乐,而在一些关键点,只要指挥的手势轻轻一“触”,某些声部顷刻“爆发”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一些铜管的进入,那延续自Ansermet时期的“从不夸大,却永远够用”的美学,终于现场领教了。而即便在最复杂的段落(上下半场,这样的段落不少),也始终从容不迫地将整个乐队牢牢控制在自己的双手和棒尖上,Nott这样的风采才真正堪称具有老一辈大师范。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