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Dayananda Saraswati: 找寻“大爱”
当一个新生命刚来到世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他只能是一位消费者。 他无法成为一名主动贡献者。 他是无助的。 他甚至不知如何才能活下来, 尽管人人都生而有生存的本能。 他需要母亲或养母的帮助才能活下来。 他也没有能力质疑任何照顾他的人。 他必须完全顺从, 就像病人必须屈服于麻醉师一样,
完全彻底地屈服。 这样的屈服中也包含着无比的信任, 意味着被信任的人 永远不会背叛这种信任。 当这个孩子逐渐长大, 他开始意识到 他所信任的人在背叛他的信任。 但他此时还并不知道有“背叛”一词的存在, 因此他只能怪罪自己。 这种默默的自责, 比责备他人更让人难受, 只是默默的自责。
有一天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了。 在这此前他一直是名消费者。 但一个人的成长 最终取决于他们贡献能力的大小, 也就是说成为一个贡献者。 但只有当一个人有安全感、 感觉到强大有力、 感觉到自己已足已之时[方能开始做贡献]。
拥有同情心并非儿戏。 知之易,行却难。 你必须能发现自身在某方面足够强大, 这种“强大”必存乎于心, 而非金钱, 亦非权力, 也非你所拥有的社会地位。 它必是基于人自身的。 自我,你要能认识到自我。 正是这个“自我”拥有着一种强大,一种完整。 否则,同情心只是一虚物而已。
你可以时不时地感受到自己在同情别人, 但这更多的只是理解别人[或者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而不是真正的同情。 感谢上帝让我们都懂得去同情别人, 让我们感同身受。
在温布尔登的决赛场上, 两位球员全力以赴, 比赛打到2:2的时候, 谁都有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似乎之前流的汗都毫无意义了。 最后其中的一位赢了。 根据比赛礼仪,结束后两个人都要走到球网前 握手致意。 胜者挥拳庆祝、 亲吻大地、 脱下衣服扔向空中,就好像有人在等着接那件衣服。 (笑声) 但最终他必须走到网前。 当他走近的时候, 你可以看到他的表情来了个180度大转变。 他这时看起来就好像宁愿输掉比赛一样。 为什么?因为同情。
这是人的恻隐之心。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恻隐之心。 宗教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任何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 什么都不能带走人的恻隐之心。 因为这就是同情心。 这种同情别人的能力 是你接近别人的一扇窗户, 是你帮助别人改变生活的一个途径。 哪怕只是几句话,或者一起度过的时光。
同情心有很多种形式。 但并没有印度同情心 或者美国同情心一说。 同情心是跨越国界、性别和年龄的。 为什么?因为它只存乎于心。 它时不时地被我们感受到。
但这种偶尔发生的同情心, 不是我们要说的。 同情心不可能是偶发的。 你无法强迫一个人拥有同情心。 你不能对他说:“请你一定要爱我”。 爱是需要你去发现的。 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但在英语中,“爱”确实是一个动词。 这个容我压后再谈。
一个人必须要在自己身上发现一种“完整“。 现在我要说的就是达到这种“完整”状态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存在于我们的经历,每个人过去所经历的事情。 即便一个人的生活极其苦难, 他时不时的还是会有少许快乐的时刻。 经历快乐时刻的人, 哪怕只是因为一个低级趣味的笑话, 从心底里是接纳自己的,并同时接纳存在于他周围的一切。
这“一切”意味着整个宇宙, 已知的和未知的所有事物。 所有这一切都被完全接纳。 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的“完整”。 作为主体的“我” 和作为客体的世间万物 融为了一个整体。 这种体验没有人敢说自己没有过。 这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体验。
这一体验给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尽管人有各种各种的自身限制、 需求、欲望、未能实现的理想,信用卡的钱要还, 还有公司裁人的威胁, 再加上越来越严重的谢顶问题, 但你还是可以快乐起来的。 这也就是说, 你不需要非得满足什么欲望才能快乐。 你自己正是你快乐的源泉,你自己就是你所追求的“完整”。
这并没有什么好选择的, 它只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你的完整性就是你自己, 它不可能只是你的一部分, 它必须就是你; 你也不可能只是你的完整性的一部分, 而同时还能保持一个整体。 你经历的快乐时刻就是在向你揭示这样的一个事实、 一种顿悟和认识。 也许我就是完整的, 也许尊者说的是对的,
他说的是有道理的。你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你发现一切都变得有意义起来。 我不再有责怪自己的理由。 如果一个人想责怪自己,他总能想出几十万个理由来。 但如果我说,尽管我有诸多的自身限制, 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 人的身体是有极限的,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它。
你的知识是有限的,健康也是有限的, 从而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快乐程度也是受限制的, 同情心也有限, 万事万物都是无限的。 你不能强求同情心, 除非你自己变得无限强大。然而没有人能“变得”无限强大。 你要么受限制要么无限强大。就是这样。 然而另一方面,你也很难做到不“无限强大”。
你自己的体验告诉你,尽管你受诸多限制,但你还是完整的你。 这种完整性是你要面对的现实, 当你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时候。 爱总是第一位的。 当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你的完整性就体现在 我们所说的爱。 然后这个爱就会自动转化成 对激发起这种爱的事物的同情心, 而同情心又能够转化成给予和分享。 有了同情心,你就希望能表达出来。
要发现自己的同情心,你需要试着去同情别人。 要发现自己给予和分享的能力, 你需要试着去给予和分享。 这没有什么捷径,就像是你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到水里去实践。 想学游泳就得下水去游。 不能指望着能在一块海绵垫子上学会游泳。 (笑声) 从游泳中学游泳,从骑车中学骑车。 从做饭中学做饭。 找一些有同情心的人 来品尝你做的食物。 (笑声)
所以,其实我说的意思就是, 你必须假装会干一件事情,然后慢慢就真的会干了。 (笑声) 你的确需要这样做。 前人已经说过类似的话。 你必须去实践。 必须实践如何去同情别人。
英语里没有表达“同情”这个意思的动词, 但是有副词表达这个意思。 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 你要很有同情心的去做事情, 但如果你没有同情心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这是你就需要去假装, 你先假装会干,然后再慢慢学。这就是美国人最推崇的。 (笑声)
假装会干,然后慢慢学。 你假装有同情心的去做事情,就好像真的有一样。 努力的去做, 用好一切你可以利用的资源, 如果你知道怎么祈祷,也不妨祈祷一下, 祈求同情心的到来, 让我能真正有同情心的去做事情。 一定要去做。 这样你就一定会发现同情心, 然后慢慢的发现一种相对的有比较的同情心。 再然后,如果得到了正确的指点, 你会发现同情心是 你自身状态的一种动态体现,这种自身状态指的就是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这种自身状态同时定义了你究竟是谁。
且到这里吧,谢谢! (掌声)
完全彻底地屈服。 这样的屈服中也包含着无比的信任, 意味着被信任的人 永远不会背叛这种信任。 当这个孩子逐渐长大, 他开始意识到 他所信任的人在背叛他的信任。 但他此时还并不知道有“背叛”一词的存在, 因此他只能怪罪自己。 这种默默的自责, 比责备他人更让人难受, 只是默默的自责。
有一天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了。 在这此前他一直是名消费者。 但一个人的成长 最终取决于他们贡献能力的大小, 也就是说成为一个贡献者。 但只有当一个人有安全感、 感觉到强大有力、 感觉到自己已足已之时[方能开始做贡献]。
拥有同情心并非儿戏。 知之易,行却难。 你必须能发现自身在某方面足够强大, 这种“强大”必存乎于心, 而非金钱, 亦非权力, 也非你所拥有的社会地位。 它必是基于人自身的。 自我,你要能认识到自我。 正是这个“自我”拥有着一种强大,一种完整。 否则,同情心只是一虚物而已。
你可以时不时地感受到自己在同情别人, 但这更多的只是理解别人[或者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而不是真正的同情。 感谢上帝让我们都懂得去同情别人, 让我们感同身受。
在温布尔登的决赛场上, 两位球员全力以赴, 比赛打到2:2的时候, 谁都有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似乎之前流的汗都毫无意义了。 最后其中的一位赢了。 根据比赛礼仪,结束后两个人都要走到球网前 握手致意。 胜者挥拳庆祝、 亲吻大地、 脱下衣服扔向空中,就好像有人在等着接那件衣服。 (笑声) 但最终他必须走到网前。 当他走近的时候, 你可以看到他的表情来了个180度大转变。 他这时看起来就好像宁愿输掉比赛一样。 为什么?因为同情。
这是人的恻隐之心。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恻隐之心。 宗教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任何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 什么都不能带走人的恻隐之心。 因为这就是同情心。 这种同情别人的能力 是你接近别人的一扇窗户, 是你帮助别人改变生活的一个途径。 哪怕只是几句话,或者一起度过的时光。
同情心有很多种形式。 但并没有印度同情心 或者美国同情心一说。 同情心是跨越国界、性别和年龄的。 为什么?因为它只存乎于心。 它时不时地被我们感受到。
但这种偶尔发生的同情心, 不是我们要说的。 同情心不可能是偶发的。 你无法强迫一个人拥有同情心。 你不能对他说:“请你一定要爱我”。 爱是需要你去发现的。 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但在英语中,“爱”确实是一个动词。 这个容我压后再谈。
一个人必须要在自己身上发现一种“完整“。 现在我要说的就是达到这种“完整”状态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存在于我们的经历,每个人过去所经历的事情。 即便一个人的生活极其苦难, 他时不时的还是会有少许快乐的时刻。 经历快乐时刻的人, 哪怕只是因为一个低级趣味的笑话, 从心底里是接纳自己的,并同时接纳存在于他周围的一切。
这“一切”意味着整个宇宙, 已知的和未知的所有事物。 所有这一切都被完全接纳。 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的“完整”。 作为主体的“我” 和作为客体的世间万物 融为了一个整体。 这种体验没有人敢说自己没有过。 这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体验。
这一体验给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尽管人有各种各种的自身限制、 需求、欲望、未能实现的理想,信用卡的钱要还, 还有公司裁人的威胁, 再加上越来越严重的谢顶问题, 但你还是可以快乐起来的。 这也就是说, 你不需要非得满足什么欲望才能快乐。 你自己正是你快乐的源泉,你自己就是你所追求的“完整”。
这并没有什么好选择的, 它只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你的完整性就是你自己, 它不可能只是你的一部分, 它必须就是你; 你也不可能只是你的完整性的一部分, 而同时还能保持一个整体。 你经历的快乐时刻就是在向你揭示这样的一个事实、 一种顿悟和认识。 也许我就是完整的, 也许尊者说的是对的,
他说的是有道理的。你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你发现一切都变得有意义起来。 我不再有责怪自己的理由。 如果一个人想责怪自己,他总能想出几十万个理由来。 但如果我说,尽管我有诸多的自身限制, 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 人的身体是有极限的,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它。
你的知识是有限的,健康也是有限的, 从而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快乐程度也是受限制的, 同情心也有限, 万事万物都是无限的。 你不能强求同情心, 除非你自己变得无限强大。然而没有人能“变得”无限强大。 你要么受限制要么无限强大。就是这样。 然而另一方面,你也很难做到不“无限强大”。
你自己的体验告诉你,尽管你受诸多限制,但你还是完整的你。 这种完整性是你要面对的现实, 当你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时候。 爱总是第一位的。 当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你的完整性就体现在 我们所说的爱。 然后这个爱就会自动转化成 对激发起这种爱的事物的同情心, 而同情心又能够转化成给予和分享。 有了同情心,你就希望能表达出来。
要发现自己的同情心,你需要试着去同情别人。 要发现自己给予和分享的能力, 你需要试着去给予和分享。 这没有什么捷径,就像是你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到水里去实践。 想学游泳就得下水去游。 不能指望着能在一块海绵垫子上学会游泳。 (笑声) 从游泳中学游泳,从骑车中学骑车。 从做饭中学做饭。 找一些有同情心的人 来品尝你做的食物。 (笑声)
所以,其实我说的意思就是, 你必须假装会干一件事情,然后慢慢就真的会干了。 (笑声) 你的确需要这样做。 前人已经说过类似的话。 你必须去实践。 必须实践如何去同情别人。
英语里没有表达“同情”这个意思的动词, 但是有副词表达这个意思。 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 你要很有同情心的去做事情, 但如果你没有同情心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这是你就需要去假装, 你先假装会干,然后再慢慢学。这就是美国人最推崇的。 (笑声)
假装会干,然后慢慢学。 你假装有同情心的去做事情,就好像真的有一样。 努力的去做, 用好一切你可以利用的资源, 如果你知道怎么祈祷,也不妨祈祷一下, 祈求同情心的到来, 让我能真正有同情心的去做事情。 一定要去做。 这样你就一定会发现同情心, 然后慢慢的发现一种相对的有比较的同情心。 再然后,如果得到了正确的指点, 你会发现同情心是 你自身状态的一种动态体现,这种自身状态指的就是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这种自身状态同时定义了你究竟是谁。
且到这里吧,谢谢! (掌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