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的读书记录
2018-12-31
12月回家,有空的晚上陪妈妈看一两集87版红楼梦,给她解释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和作者意图,妈妈看的津津有味。希望到我50岁、她80岁的时候,还能有这样轻松的晚上。
12月读书
《荒诞医学史》
这本书在微信读书上读完。相较于kindle,微信读书的优点在于写笔记、做记录更方便,还可以把时效性不强的知识型公众号的阅读搬过来,减少微信聊天和朋友圈对阅读的干扰;缺点是目前好书不多,也不能像kindle那样推送。假如腾讯可以保持创新的活力,把微信读书发展成书类齐全,特别是科学书籍完备的知识库,甚至是推出和kindle阅读器相竞争的产品,会考虑成为付费用户。
所有民族的传统医学都因为知识不足和迷信神秘力量而创造了各种荒谬的药物和疗法,往往宣称包治百病,实则有害无益。比如西方有希波克拉底的四液说,我们有横行千年的阴阳五行;西方有放血疗法,我们有针灸拔罐刮痧;西方有番木鳖碱,我们有马兜铃酸;西方有电疗法,我们也有杨永信。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因为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尚未完善而引入的一些贻害深远的药物和疗法,例如用于治疗孕妇妊娠反应的反应停(沙利度胺),但随着基础学科的完善和统计方法的使用,这些落后的药物和方法也归于历史的尘土。用刘大可先生的话说,传统医学的谬误是现代医学发现的,而现代医学的谬误也是现代医学自己发现的。
我曾和一位做卫生经济学研究的朋友争辩,他认为传统中医的方法虽不足取,但中医典籍中庞杂的中药是一座宝库,可以在其中找出有效成分,即做传统医学现代化的尝试。我认为这条路行不通,沙里淘金的笨办法不如用探测器寻找金矿,用科学的生物和化学方法走研发合成的路。我坚信所谓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尝试无法成功,假如我们求真而不是要面子的话。无知是常态,中国人并不比其他民族更有智慧,这并没有什么好害臊的,要的不过是一点承认事实的勇气。
近来想到的一个观点:社会学是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是应用生物学,生物学是应用化学,化学是应用物理学,物理学是应用数学。每一种理论学科其应用层面总没有理论本身严谨,故而数学最精确,物理稍次之,化学再次之,以上三者多可依靠逻辑推演而得出有用知识,生物医学大体只能依靠实验,到心理学、经济学等已经非常不确切(今年已有论文谈到心理学的经典实验至少有一半无法复制),而像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连一条人人都同意的定律都没有了。
有意思的是,由于数学是精确的,理解数学的智力要求极高,所以真正感兴趣的人很少,能谈论的人只集中在智力超群的一小部分人中;随着学科精确性的下降和模糊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误以为自己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到经济学和政治学这类模糊性很大、实则非常复杂的学科,几乎市井百姓都敢高谈阔论,虽然他们的言论谬误百出,但想要立即证明他们观点有错却也困难,因为变量极多,几乎不能有斩钉截铁的定理或理论。结果是,贩夫走卒常常吹嘘对美国选举和房价走势的认识,多少无知男女成日分析星座和人生命运,一些连现代医学皮毛都不懂的人宣称中医是中华文化宝贵的财富、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尚有少数年轻人还在讨论大爆炸理论、三体人、量子力学,却极少有普通人敢对费马大定理、四色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发表高论。
《我书架上的神明》及其《续编》
南方周末曾邀请数十位学者介绍他们读书生涯中最重要的书,这两本书是这个专栏的合集。这里的学者多是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方面的专家,所以政经哲类的经典文献居多,我没有很大的兴趣,所以草草翻过。只有刘慈欣的一篇,讲自然和自然科学是最伟大的科幻,深以为然。网上常有各种年度读书榜单,看看分类,文学历史情感居多,没有生物化学物理,笼统以科普代之,其实也没有几本好书。
有哪些书曾对我有较大的影响呢?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林达《总统是靠不住的》,讲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的《批评官员的尺度》,讲方法论的《经济解释》卷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约翰·穆勒的《论自由》,张维迎《市场的逻辑》,龙应台的《野火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改变人生观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和《自私的基因》,涨知识的《金赛性学报告》,伟大芒格的《穷查理宝典》。还有一些喜欢的文学,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王小波的杂文和小说,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汪曾祺的《受戒》,钱钟书的《围城》,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这些年除了专业书籍以外,只能回想起读过这些重要的作品了。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思维的乐趣
王小波的杂文集有四种,《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我的精神家园》,实则前两本是同一种,后两本只有几篇不同。另有现代出版社2016年3月版的杂文集,收录了全部的杂文。这次重读的是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全集第一本。
懵懂无知时接受了王小波的价值观,还是仅仅由他加强了我本有的想法,这一点始终不清楚。有一点却无疑,初读《黄金时代》和《沉默的大多数》时新奇异常,这是从没见过的写作和思考方式。由他而读杜拉斯和卡尔维诺,又认识了一片天地。再重读他的杂文,不再有如见初雪的欣喜,而是每日散步般的平静。虽有更多的细节不能赞同,仍惊叹和羡慕他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的独立。小波尊崇罗素,简直称得上他的哲学之源,而我对哲学一窍不通,想必应该去仔细读一读罗素了。
《万万没想到》《智识分子》
万维钢网络文章的两本合集。刚读的时候会觉得无比的焦虑:为什么这种作者有如此完备的科学方法,如此广阔的知识面,能对众多领域发表令人信服的观点?感觉我再苦读五十年也没有这种能耐。后来才想明白,如果要对某一个学科有足够的了解,需要下很大的苦功夫,结果会发现知识越多,疑惑更多;但这时候会忍不住以为世界的所有方面都可以以这一学科的方式来理解。在拿着铁锤的人眼里,世界的一切都是钉子。所以亚里士多德要做哲学王,孔子被封作圣人,这世上还有不少狂人想做救世主。
我的意思是,这两本书里有非常强烈的知识分子的自负感,但事实上,作者所做的主要是读各科文献、翻译成普通人听得懂的高明术语,再沾沾自喜地自认为传播了知识。这种零散的知识的确在小范围内传播了,但对他有些沾沾自喜的评价,我总觉得不算太过分。
《进击的智人》
本来打算仔细地阅读这本书,但很快发现立论“匮乏塑造了人类”不可能对。匮乏是所有物种面临的约束,看似借此说故事很好听,实则匮乏是事实(现象);但事实不能解释事实,若说它是塑造智人的原因,就很荒谬,照此下去,只能陷入套套逻辑。
就好比经济学上讲预算约束是所有经济体面临的限制,但要说紧的预算约束塑造了现代社会,那就没有解释力,真正的原因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背后仍然有更深的原因。
我倾向于认为目前的知识还不能解释塑造智人的原因,或者说,让人类从动物中脱颖而出的许多必要的基因突变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人类自己还只能做毫无道理可言的猜测。河森堡是个帅帅的、很有演说感染力的讲解员,但这本书的主题超过他的能力了。
《发现的乐趣》《你干嘛在乎别人怎么想?》
理查德·费曼的两本面向公众的访谈、演讲和文章的合集。在B站看到BBC对费曼的采访,觉得这人太有趣了,于是找来他的文章读。费曼简直是个天生的无神论者,他一生的兴趣都在探索自然,破解无知。由他父亲而来的对权威的不屑,对声望与名誉的轻视,对物质生活的不在意,让我觉得钦佩;这种钦佩却不是基于某种高明的道德观,而是基于他毫无保留的独立和怀疑。
最感动的居然是他和第一任妻子凄苦的爱情。费曼本知道艾琳患有传染性的绝症,但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坚持和她结婚,而他们甚至不能接吻。即便在洛斯阿拉莫斯那样艰苦的地方工作时,仍每周穿行百里陪伴她、照顾她,直到她短暂生命的终点。他们的爱情是美好和谐的;自然给了他20世纪最聪明的脑袋,却要狠心夺去他最爱的人。
《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科学成就健康》
《当呼吸化为空气》
这几本也读完了,但没有什么想说的。
2018年的读书总结
整一年读过的书大约有110本,读完并对我的认知有影响的应该不超过一半,其中的好书不过再有一半,约有30本,这和今年读40本好书的计划仍有差距。好书如下: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8.5
穷查理宝典,9.5
影响力,8.5
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9
非理性繁荣,8.5
自私的基因,9.5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9
黑天鹅,8
大癫狂,8
中国古代房内考,8
蒋公的面子,8
赌金者,9
流民图,8.5
迷人的材料,8.5
癌症·真相,9
癌症·新知,9
第三种猩猩,8
天龙八部,8.5
八卦医学史,8
我的两个世界,8.5
历史的教训,9
万历十五年,8.5
笑傲江湖,8.5
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8.5
科学成就健康,8.5
荒诞医学史,8.5
发现的乐趣,9
当呼吸化为空气,8
绘图双百喻,9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