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你以怎样的方式爱你父母和家人?
查看话题 >爸妈老了,我们如何与他们团结、和睦、友爱地相处?
01
我最近感觉大家对于“如何与父母相处”还蛮苦恼的,已经有好几个朋友不约而同和我吐槽类似的事情了,所以我也好好想了一下这个问题。
可能因为咱们都是三十岁上下的人了,翅膀硬了,又才硬了没多久,两代人之间相互都还不适应?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A发微博说:

底下的评论:

怎么样,是不是令人崩溃?
我就说了,逢年过节,特别是重要节日,一定要小心谨慎。我今年大年初一说我妈讲话态度不好,本来我们要一块儿出门的,她把包一放:“我不去了。”我哄了老半天才把她哄好。
还有朋友B,只要她们家庭成员之间——不管是谁跟谁有意见,她爸就受不了,(口头上)寻死觅活。她有一回因为某事质问她爸:“这是一个快六十岁的成年人应该说的话吗?”她爸立刻说:“我八十岁了马上就该死了。”我朋友:???
朋友C的奶奶,老喜欢批评她做什么什么事没处理好。她不爽,说:“你做人做事的方式又不是标准答案。”奶奶勃然大怒,两个人吵一架。
是不是感觉老人家都特别敏感、易怒、情绪化、捉摸不定?


其实,就像小孩子哭闹一样,是有原因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
一个小可怜D,心情一直不好,下了班想回家独处,可是父母在她家小住呢,她不舍得伤父母的心赶他们走,纠结半天,在外面乱转,不敢回家。
另外有个小可怜E,母亲帮她带孩子。她每天工作都够烦的了,回家真是不想说话。但她不在家的时候,妈妈有空就给她拨电话,回家之后,妈妈又不停地跟她说话。她既烦,又觉得妈妈帮她带孩子已经很累很寂寞了,所以根本不敢抱怨什么。她在微博上写道:“我的耳朵怎么这么可怜?”

真的,有时候想想,两边都挺难的。结了婚的话,情况更复杂,翁婿、婆媳关系暗藏玄机。夹在中间的人,还要顾及双方的面子,有时候两头受气。这类案例也很多,但这是另一个层面的话题,就不在这里赘述。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讨论一下,我们如何与父母团结、和睦、友爱地相处。我这里总结了几条。因为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即使我说的不一定对你有帮助,先来了解一下无妨?
02
当大家相处融洽、没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当然岁月静好了。但是,一旦有了意见分歧,双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可以做连线题:
子女 父母
和蔼讲理型 和蔼讲理型
唯我独尊型 唯我独尊型
胡搅蛮缠型 胡搅蛮缠型
脆弱抓马型 脆弱抓马型
这里也不排除混合型的情况。和蔼讲理型通常能将矛盾最小化,其他类型都挺难相处的。因此,要保持与父母和睦相处的诚意,首先咱们自己要尽量做到和蔼讲理、细致耐心。但这就够了吗?不!
问题的实质不在于谁是什么类型。大家认识这么多年了,性格也不会有大变化,想当初咱们是怎么处的呢?现在,历史遗留问题可能是难以化解了,但是当时当刻,能让双方都舒服一点,才是最省精力的——吵架或忧愁都太累了。而且,我们有条件有精力吗?对方已经或即将迈入退休队伍,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而我们每天奔波劳碌累到半死,中年危机在前面等候……凉不凉?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得知道,老年人到底要什么?(其实这句话也可以换成 精神崩溃人士 的英文台词:“What do you want from me???”)
实际上这道题非常简单!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最关键的就两点:尊严+感情。
一、尊严。父母觉得,他们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就像你一样,他们最讨厌被质疑、嘲笑、指责,最需要得到认可和尊重。
我有个朋友当着自己对象的面吵她爸爸,就因为她爸抽烟。她爸为这件事非常受伤,觉得颜面扫地,一个多月都没缓过来。要我就觉得,这多小的事儿啊,这不是为了你身体好吗?但是老年人就是承受不起。

再比如我跟我妈打电话,说了再见之后,我妈一定比我先挂电话,因为她要表现出“我更不需要你”的姿态,其实这恰恰是因为她很需要我。又例如我请她来我家玩,提前一个礼拜买了票,买票当天她就特别高兴,连续几天都在装行李、准备要给我带的东西,但是我问她“妈妈你很开心吧”,她根本不承认,因为她还要维护她的尊严!
衰老已经让他们变得特别敏感了,所以一定注意你说话的语气,一不小心,他们可能在心里委屈很久。要时常在乎他们的面子、身体状况、心理感受,等等,不害臊的话还要刻意表达出来。千万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老了,失去了“利用价值”而不受子女待见。
二、感情。这包括与子女以及与他人的感情交流。
1、他们需要你,但是又不愿意告诉你,所以你要经常跟他们聊天,嘘寒问暖、适当吹捧,保持这种情感交流。
我认识一个现在已经去世了的奶奶,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得了老年痴呆。她生病之前,一直与儿子一家同住。她就特别想去住养老院,她跟我妈说:“我和他们住在一起,谁都不跟我说话,我一天到晚只能看电视。这样下去我要得老年痴呆了。”一语成谶。
2、老年人也需要跟其他朋友进行交流。为什么他们喜欢相互转那些乱七八糟的标题党链接啊?这是他们情感交流的方式。所以,我们也要鼓励这种交流,不要动不动就粉碎他们转的那些谣言,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那些东西是不是谣言。还有,为什么老年人喜欢购买保健品等服务?因为如果做儿女的关心得不够,他们既需要感情又有余钱,当然愿意花钱买感情啊!

总结一下:
平常就要时刻注意感情交流,同时予以足够的尊重。
当你们有矛盾分歧、剑拔弩张的时候,你一定要保持冷静克制。吵架模式一旦打开,对你来说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有时候还可能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如果困惑爸妈怎么又不高兴了、怎么又情绪崩溃了,你就想:是我不够尊重他们吗?没有表达出足够的感情?尝试从非常微小的方面去思考,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如果你实在不知道,你就问!反正得从这两方面去自查自纠、哪怕是违心地去缓和你们之间的矛盾。因为,他们就是很看重这两点!
03
接下来就说到岁月静好的烦恼了。
与父母有矛盾分歧,大不了吵一架;怕就怕,又爱又礼貌,根本没法吵。就像我在前面说的那两个小可怜朋友的例子,父母不奢求什么,也付出了很多,他们就是和你呆在一起而已,想跟你说说话。但你呢,有时也不希望他们在场——你想获得你个人的自由,或者享受一下你小家庭的温存快乐,毕竟这两种快乐和与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是不同的,可是你说你不想看到他们、不想听他们讲话,就可能伤害到他们,这时候你怎么办?
那个小可怜D说:“父母只能从行为上了解你,无法从内心了解你,有可能是和你最陌生的人。”这真是太痛苦了。
那么这道题无解吗?其实也不完全是。至少你牢记一点,老年人也渴望自由,他们和你在一起不完全是索取情感的。就像有一种冷是父母觉得你冷,有一种需要是父母觉得你需要(他们),有可能他们对你的付出和陪伴也是违心的!——我是说,他们很愿意,但可能他们也更想自己呆着,养养鱼养养花会会朋友之类的。
说实话,你以为老年人想跟你在一块吗?他们对你就不是又爱又恨?他们这么多年的生活、饮食习惯,到老了因为跟你在一起就得调整,你以为他们乐意吗?高科技产品不会用,还得看你的眼色。你的家说到底又不是他们的家,他们还要处处小心自觉。他们也不舒服啊!
我外婆去世后,外公把房子卖了,家产分了,自己告老还乡,回了老家。他坚决不和子女住在一起,就是因为感到不自由。然后他就去做了一件自由的事:那是1980年代,老家那边修路。他在路边搭了个棚子,长期为修路工和来往车辆行人免费提供茶水,大家都很喜爱他,还有人采访他,说他是当地的“第一好人”——从这件事中,他得到了自由、情感和尊严。如果孩子们让他不舒服(他的子女可是都挺孝顺的哦),他宁可去别处获得情感和尊严。
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父母老了,他们纵然需要感情,但是他们也非常渴望自由,这个自由就是行事的自由。
我的建议是,坦诚地与父母说出你的想法,最好是温情脉脉地告诉他们:我们都需要各自独立的空间;距离产生美,保持距离与情感冷漠无关。最后的结果说不定皆大欢喜,大家彼此达成共识。
当然,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最好有一些参照人物可以打比方。
例如,为了让我妈理解我暂时不想跟她说话并不是因为不想跟她说,而是我就不想跟任何人说话,昨天我告诉她:“我想自己待会儿,我给三吉发消息希望他早点下班回家陪我,但是让他也一句话别问我,我不想说话。”然后我又说:“妈妈,到时候你来我这里玩,如果我有时候不想说话,想自己待着,你能理解我吧?”
我妈妈说:“那当然啦,那我就自己看电视或者出去玩。”——理解万岁!
任何人际关系都是学问,需要去探索、修正。其实,父母怎么会是洪水猛兽?
王朔说:“都年轻过,你老过吗?”爸妈老了,我们求同存异,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吧。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跛脚怪鸟”,欢迎点击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