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后半生》丧出的“鸡汤”
英剧的“丧”,很吸引我。
普通人的衰、颓废、乏味、压抑,在互联网上总想去寻找刺激和满足,代偿现实生活。可是《后半生》这种丧剧给不了这些,就是丧偶中年男人,自杀都没勇气,还一脸天下人都欠他的,烦的没边没界。相比那些“尺度”大的眼球片,那些能激起无负担兴奋的影片,这部要压抑的多。
最近看书看片,有一种不解:幸福的开始便种下痛苦的种子,那为什么还要去拥抱幸福?这有个更广大的潜意识逻辑,现在很多人都困惑为什么找不到灵魂伴侣,甚至不去和他人建立深层连接,保护好自己,不依靠任何人,自主自立,一切随缘的情感世界逻辑。做事学习也总是信誓旦旦,开始无数遍,坚持永远是最大心愿。为什么不能持续的深入的做事?不能获得灵魂共沐月光的伴侣? 会不会是害怕失败?害怕爱的太深,自己受伤太重?就像此剧的男主,和老婆蜜意缠绵,嬉笑漫漫,老婆因病离世,这样巨大的幸福瞬间跌入虚空... 那当初不去建立、经历这些不就不会这么伤心苦痛了吗?不去做什么就永远不会失败了?
六集有多半时间,男主都告诉我:不要爱上一个人,不然她的离开就是你生命的终结。尾部两集开始回甘,好像就是以前作文老师说的“先抑后扬”。
好剧好书好文,给你痛苦思索,同时也给你灵魂出路,让你得道升华。

活得越久越向潜意识里压入更多“最后都会终结,何必开始啊?”和“做什么都容易失败,什么都不做多好?”的潜逻辑。结果很容易放弃,很容易逃避。可是如果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人生就是五味杂陈,遇到什么,结束什么,留下的那些回忆就是意义,磨砺出的勇气就是价值。所以无论快乐幸福的经历,还是惋惜痛苦的过往,于我的人生长度,只是一个个片段。留下的,只会让我更懂得如何选择,如何进退,如何得到,如何付出,如何挽留,如何关闭,如何如何...

曾经和一位网友说过:我无法想像如何面对自己心爱一生的伴侣离世,那样我无法承受,宁愿自己先离开。原来这个想法如此自私!有勇气去承受这些的老太太多么坚强,爱丈夫深似海,甚至不愿回到过去改变坏的事情,担心不会得到这般幸福的人生!
或许每个人必须会经历各种心路折磨才能遇到此生至爱,有的人足够幸运,很早遇到,有的人晚些。
或许每个人必须经历迷惘逃避,才能坦然接受事实真相,才能有勇气和耐心,全心全意、脚踏实地的做事做人。
一个无神论者此刻却奢望有神明存在,让所有值得拥有幸福的好人得到至爱、遇到好事,觅得人生幸福,经历必要苦痛,生命终结时能感怀此生足矣,无怨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