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蓦然回首(一)
原创: 红尘闲云 闲云醉语
上周五(2012年9月14日)应童老师之邀,又一次去了蓬蒿剧场。这次观看的是童道明老师编剧的新剧《蓦然回首》。

早在四个多月前,我就读过了《蓦然回首》的剧本,对剧情颇感兴趣。
剧中描写了一位教历史的单身老教授,在一次授课后,因无法回答学生的提问而倍感尴尬,并耿耿于怀。
直到晚上回到家里,他仍然没能放下此事。就在他给同事打电话,就此事大发牢骚的时候,梦幻的情境出现了。
房里的电灯忽然全部熄灭,一个手持蜡烛的陌生人飘然而至。来者个子高大,一袭黑衣黑衫、一副仙风道骨。
黑衣人和教授谈起了那个学生的提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继而谈起了“梦兆”。

黑衣人说他曾给秦始皇托了个梦,让秦始皇在梦中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一个书生拿着一本书,旁边是一个火苗和一个深坑。
他想暗示秦始皇,要善待读书人。书生要有更好的读书环境,还要有更好的居住条件,他们的住所应该有更加明亮的照明、更深的地基。
可惜的是,秦始皇错误地领会了梦的寓意,他以为仙人托梦是鼓励他用火来烧书,挖坑来活埋书生。
至此,披露了明主与暴君的一大区别:前者对一切都从善如流,后者对一切都恶意曲解。

接下来,黑衣人建议教授读《心经》,和他探讨《心经》里的般若智慧和菩提心,帮他“蓦然回首”,让他再遇了当年错过的女子,并通过他和那女子的对话引出了巴金先生和曹禺先生。
这让我回想起了曾在书中读到的,在那样的岁月里两位先生所遭遇的苦难,想起他们在戏剧和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想起了他们之间深厚而伟大的友情。
1989年3月21日,曹禺先生曾给巴金先生写信道:“我想起半个世纪以来,你对我极深的帮助、友谊。你介绍我入了文艺界,你不断给我似火的热情,我有许多缺点,你总是真诚地给我指出来。回想许多事,我能有你这样兄长似的朋友,我是幸福的。”

同年3月24日,巴金先生给曹禺先生写信道:“这些天,我天天想你,希望能有机会和你多谈谈。但你在医院,我也在医院,只好在梦里见面。”
在曹禺先生的女儿万方女士的建议下,童老师巧妙地运用两位老前辈书信中的内容,安排“他们”在梦中相见并进行了一次内容深刻、思想卓越的长谈。
这长谈的内容,涉及了两位前辈的作品及内涵,涉及了悟与顿悟,涉及了“奴性在心”和“奴性在身”,涉及了梦想和追求,托尔斯泰和耶稣。
本期编辑:银尘
图片来源:艾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