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为志业》杨庆祥 黄平 金理
(这本书在本科毕业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更加确定了我对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兴趣。希望不要辜负那时候的自己。)
2 “80后写作”与“中国梦”
2.2 韩寒郭敬明与文学的分化
卢卡奇说要以“深刻的历史性”和“惊人的艺术性”结合来写作作品;
从90年代以来,一种抵抗性的文艺思潮正在兴起,如王小波的作品、周星驰的电影,网络上丰富的段子等等,真正革命性的艺术不是悲剧而是喜剧。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习惯于使用戏谑(油滑)的表达方式,它带来的恶果是把事物当中存在的往好的方向转化的一面一并勾销了。
2.3 青年主体的建设
整个现代文学史都是一部青年主体建构的历史。1985年之前的写作是“强历史写作”,人在历史中建构主体,1985年之后由于新潮小说的影响,青年作家在向历史虚无主义迈进。
脱离对于时代的回应,试图追去纯粹“文学性”的作品,往往是速朽的,在这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时代,我们需要回应历史的写作。
3 什么是“80后文学”
3.2 围绕“80后文学的几种说法”
“80后文学”很容易被文学体制区分为“体制内”、“体制外”;区分为“市场化”、“纯文学”;但实际上,文学本来就应该是一种“杂草丛生”的状态;
★在文学阅读资源的问题上,我们固然应该取法乎上阅读经典,但也要注意世界范围内同代人的阅读;
80后写作的一种惯用的话语模式是“油滑”或者反讽,这并不意味着“80后”缺乏历史感,只是缺乏能够回应的理论框架;
3.3 什么是“80后文学”
黄平:城市化时代的青年文学
杨庆祥:80后写作的一些美学症候;1.城市题材的书写取代了乡土经验的书写;2.自我经验的陈述成为主流,但过分囿于自我经验,没有达到巴赫金所说的“成长小说具有的更新自我和改造社会的功能”;3.过于沉溺当下性的、自私的自我;
4 新世纪以来的历史想象和书写
4.1 文学和历史书写
历史书写不适宜被完全排空。我的理解是,作为个人切入历史很困难,但站在某种立场上“正面强攻”历史需要分寸。总而言之,真正杰出的作家无法回避历史。
4.2 形式与修辞
文学形式“举重若轻”些更好。
4.4 “地方性”和“世界性”
中国作家很多都受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名声的“影响的焦虑”,写邮票大一块地方的作家,与题材丰富的作家都有可能是好作家。关于这一点值得思考。
5 改革时代:文学与社会的互动
5.2 妥协的结局
杨:我们可能误解了西方的个人主义,西方的“个人”是与上帝有联系的,因为你对上帝负责,所以个人可以有主动性;80年代以来我们更多地将个人理解为私人;
黄:138—139页。

金:143页。

6 反思社会主义文学
6.1 社会主义文学“风景”
杨:144页。


6.2 所谓“新人”
杨:159页。
6.3 位置和历史坐标
杨:社会主义文学出现复兴的趋势。
黄:这种复兴的背后,是某种对于过去社会主义文学叙事传统和内核的背离。
171页。


7 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性和当下性
7.1 现代文学变成了古代文学
黄:我们现在讨论的现代文学,实际上属于一个“80年代”的认知装置;
黄:


7.2 “文学的”和“文学史的”
杨:文学的研究是普遍性的审美的研究,文学史的研究是另外一种分析它发生过程的研究。
金:研究需要循序渐进。
7.3 现代文学的“未完成性”
既立足于“历史性”又立足于“当下性”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是合理的“历史性” 。
-
NaSandr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3 15: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