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工作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专家Amy Wrzesniewski在研究中根据人类在情感和经济上对工作满意度的不同需求,把工作分为三类: job,career,calling。把工作当作“job”的人,工作就是领取薪水的一种方式,这样组织里的人更于注重家庭,朋友和兴趣,而非专业。career,除了为薪水,还不断学习,谋求更多的晋升机会。在组织里具有这样职业导向的人更倾向于设定目标,并不断精进。calling,这样的人通常把工作当作自我使命来对待,对于自己的事业有极重的个人情感联系,并在工作中追求更高的意义,也更为专业。
以上定义,我有许多不同意的部分。尤其放在解决温饱都成问题的社会环境,基本需求都难满足,谈什么个人情感联系?也见过许多鸡汤成功学营销者利用这样的理论煽动人跳出企业牢笼,做个勇于追求自我使命的自由职业者。我的看法是,不管你把工作阶段性的当作什么都好,皆是自我的选择。我读过爱器物废寝忘食的美,也认识许多在企业的盒子里鞠躬尽瘁的人。选择了自由还是安稳,选择了薪水还是以兴趣为使命,营生的方式千千万,都没必要踩别人。
最近身边还发生了一件小事。
白人哥们交了个新女友,是退役了的某省队专业羽毛球运动员。同他以往保养费很高的女人们不同,这姑娘有股运动员的憨实和率真,我俩一见如故。 白人哥们和我都是狂热的羽毛球粉丝,头一次约我和她见面时,哥们爱炫,一晚上都大谈特谈羽毛球,丝毫没留意姑娘眼里的不耐烦。后来我和姑娘熟了,私下聊天,她告诉我,她不喜欢羽毛球。一点都不。
10来岁被选去训练,18岁进入体校,再拼命打入省队。一年里除了高强度的训练,都是不断的比赛。与世隔绝,每天被骂就似早中晚饭那样定时又定量。以为移民可以逃离那样的工作环境,才发现出来以后因长年封闭,没有其他任何技能,能快速换取薪水的工作就是做教练。而现在呢,恋人成天都在自己耳边唠叨羽毛球。
“我挺羡慕你们的,能很开心打球。我体会不到那种单纯的快乐,赢对于我来说是应该的,输就是教练的耳光。我知道他爱我,崇拜我,我害怕他失望“ 。她语气伤感。
我想起小时候砸烂的琴,写坏的字,高考撕烂的书。想起学了日语,报告写多了再无法读小说的状态。
昨儿个哥们电话里给我讲,说他爱她的球技,又要约姑娘去买拍什么的。 我想给哥们讲,亲密关系维系难,要理性,持重,分享。比起热情和崇拜,更重要的是open minded,接受对方的不同,识得尊重。你梦寐以求为了兴趣热情分享,殊不知你所景仰的使命,在别人眼里不过增加她的情感负担,讨份薪水罢了。
-
Trici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2 09: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