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2地铁
昨晚听完李如一最新一期,有一些想法。
1、FB的隐私宣言。李如一指出这是人类首次确认隐私权,并将其视为不可公布的信息,也就是p2p加密的方法使得其他人再也无法不经本人同意而窥伺。人类生活的不透明度陡然上升,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否开启了一种线性历史的悲剧?我们再也无法从私人数据中寻找非线性历史的可能?而这一点,与国家垄断是否完美的配合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加强了集体对于个人的侵蚀而不是反过来 - 人们因为不能共享秘密而变的愈加疏离,公共性也变的愈加不可能。除此之外,我联想到了模糊性这一长久的与人类共存的事实,许多在过去模棱两可从而充满能量和活力的事实,如今在技术的加持下都可以变的确定,这一不断熵增的过程所引发的到底是什么?因为我们自身这种对于理性和秩序性的追求似乎是被文化无意识地牵引,完成,推向更高,而身体体验居于次要,所以一直向上,秩序,然后呢?模糊性可以作为一个话题,可能与量子物理学、系统论等相关。
2、李如一读观众来信,提到八卦减少导致社交减少。听到这句,我忽然觉得为八卦正名了。曾经无数次地感觉到八卦的乐趣,但又隐忧其危险性 - 个人变的心浮气躁嘴尖毛长喜欢评判戳人隐私。但这就是生活呀,甚至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天性 - 凑在一起,讲故事,聊八卦。八卦让人变得亲近起来。很想发起一个提倡:如何在明理的前提下健康地聊八卦?如何聊八卦而不会自我伤害?
3、李如一说到纸质书、实体唱片像是佛像一样,需要供养起来,填充空荡荡的家,这是一种对于知识的需求的象征。我觉得这说的还不够确切。而且他还提到了恋物癖,是以反对的论调来提出。这我是反对的。在深圳海上艺术中心看设计展时(名称忘记了,是英国V&A美术馆策的展),一段非常特别的video记述了每个人与一件设计很特别物件的故事。我觉得很受到震撼。恋物癖似乎是一种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但应该指涉的是多余之物,而不是消弭物件本身。物件,显然是我们思绪和记忆的一种投射,它的物质性本身与文化是交互的,关联于使用方式,对潜意识的影响是独特的。纸质书物质性的文化记忆是至少我们这个时代难以消除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制构,这与(忘记名字了)对于胶片电影(analog)的辩护是一致的。具体来说,包括纸质书的厚度,不可忽略的重量,书页的质感味道,其实体性的多平面分布(如李如一所言)等等,是一套复杂的可以令人安心的状态。而电子书的无尽、均一、使用上的平面化(无法并行翻页)等等,都让人难以获得同样的文化满足感。总而言之,我希望实体的物质带给我某种意义的存在感,这与思维的独立和家庭的归属并不矛盾,而只是人的一种需求。尤其在虚拟化、非具身化、移动媒介带来的垄断、均一大行其道的今天,物质性应该被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期待着一种RSS与马克杯交融的未来。
4、李如一最后谈到电子化feed流给人带来的vulnerability。不知为何我想到的是zima blue(lovedeathrobot ep14)。人在思想性的追求和机械性重复的满足中不断徘徊,这就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