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赫玛尼诺夫的生日,推荐《肖邦主题变奏曲》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生日,推荐他的一首冷门作品:《肖邦主题变奏曲》Op.22。该作为何成为冷门,也真是一个谜。拉赫最著名的变奏曲,毫无疑问是为钢琴与乐队写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它选取最著名的变奏曲主题之一(不少作曲家都用它写过变奏曲),然后旋律、技巧、钢琴与乐队的整体效果,都成为它必然大受欢迎的原因。而其次,就是《科雷利主题变奏曲》,通过一个美妙的主题开始,之后音乐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阴暗、可怖,繁重的技巧也不尽带来拉二、拉三中那样的激动人心。《肖邦主题变奏曲》的风格仿佛夹在二者之间:它是为独奏钢琴而作,没有帕格尼尼狂想曲那么热烈的外观与直接俘获人心的效果;而相对于黑暗系的科雷利变奏曲,Op.22又是一首悦耳动听的、典型的浪漫派超技演奏家谱就的超技作品。


就整体的发展而言,拉赫的肖邦变奏曲和科雷利变奏曲可说正好完全相反——“科雷利”从悦耳的主题开始,走向黑暗系;“肖邦”则是从悲剧性的主题开始,逐步展现出华丽迷人的效果。如前所述,这是一位技巧名家的超技作品,种种特别能够展现钢琴之技巧性、歌唱性的手法层出不穷。拉赫选择了肖邦《24首前奏曲》Op.28中《第20号 c小调前奏曲》的素材作为主题。Op.28 No.20本身是《24首前奏曲》中比较特别的一首,整套作品的发展以No. 15(著名的《雨滴前奏曲》)为分界,后半部分明显走向负面、不祥的情感世界的深处。相对于很多激荡的小调前奏曲,No. 20更显得意味深长。可是,《肖邦主题变奏曲》虽然选择它作为主题,之后的发展却未必依照那样的意味深长来构思。拉赫似乎更倾向于显明他是一位技法高超的作曲家,一位毫无疑问的超技圣手,这样一个人创作一部令人振奋不已的长篇变奏曲,绝非另一些超技大师写几首小曲子可比。



这天生是要在音乐会上博得满堂彩的乐曲。可事实上,它被演奏、灌录得不多,录音方面尤其少得匪夷所思。难道人们——无论演奏家,还是听众——真的那么喜欢“科雷利”的黑暗系,而对于这部更纯粹的激动人心之作兴趣不多?至少在我看来,或许某些钢琴家不选择它是出于品位的考量,但另有一些,可能也是由于假正经,或感到吃力不讨好而萌生退意。在老一辈大师中,两位超技名家Bolet与Wild是《肖邦主题变奏曲》的支持者,各自留下重要的立体声录音(图2、3);他们的后一代,目前亦成为老一辈钢琴家的那批人当中,善于征服超技难曲的Biret,手指技巧非凡的Katsaris也留下录音(图4、5)。当代俄系老将 Ashkenazy则是到很晚才灌录Op.22,和拉赫的《第一号奏鸣曲》合为一张(图6),显然是集合冷门大作的思路。不过,Ashkenazy后期的技巧表现有时不很稳固,不知此时他是否还能展现技巧名家的身手?
另两位比他晚一辈的俄系代表,Lugansky与Berezovsky倒是比这位前辈更早地灌录了肖邦变奏曲的唱片(图7、8)。其它还有为数不多的录音,譬如英国的唱片公司Hyperion 系统灌录拉赫的独奏作品时,Op. 22即是交给本土钢琴家Howard Shelley完成的(图1)。目前该作的录音确实越来越多了,可对于未来时代的钢琴家而言,它仍将是一首吃力不讨好的作品吧。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8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10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