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控制欲过强的妈妈,1个成为蔡美儿,另外99成了明玉妈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一开头看看内容三一菌是没兴趣的,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讲重男轻女?还是大城市里的?

这本剧除了重男轻女,也展现了其他原生家庭问题:强势妈妈,窝囊爸爸,啃老,妈宝男,大家小家不分……
家庭问题换个角度来讲,也是教育问题:
明玉妈这个控制欲奇强的女人,为儿女安排好一切,不管公不公平,合不合理,说一不二,不容质疑,也没有商量的余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三一菌认为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家长:
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拥有绝对的权威,他们的意见就是家庭的法律,没有人可以撼动;他们不允许自我主张的声音出现,所有家庭成员的人生轨迹,都要严格按照他们的想法来运作,一旦有人出现“脱轨”言行,必然会受到严厉的打击。
那么,这样的妈妈,对她的两个儿子苏明哲、苏明成和女儿苏明玉的成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她偏心两个儿子,倾尽家庭资源来安排他们的学业、工作甚至结婚买房,但是两个儿子,都挺窝囊的。
即使大儿子苏明哲清华毕业,斯坦福研究生,在美国有了好工作,讨了好老婆,情商还是有点低。在人生关键时刻,他的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给了他致命一击……

小儿子苏明成就不要说了,除了会向老妈撒娇卖痴,学业和工作没有任何出彩之处,就是会欺负妹妹,一直啃老,活成了一个窝里横的巨婴……

她最不看好、最轻视的女儿苏明玉,在事业上却最有出息,但却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和爸爸、和两个哥哥关系都闹僵了,也变得强势而缺乏人情味(心里有但是面上不表现出来)。

控制欲过强的女人,祸害还是挺大的啊,即使她死后,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不管有钱没钱,成家没成家,都还过得挺不好的。
结局还是挺好的,但在现实社会里,有没有这么乐观就难说了。
控制欲的背后是深深的恐惧
在看电视剧之前,关于男弱女强的婚姻(因为身边太多了!),三一菌就问了很多人:
你说是因为男人窝囊,女人才强势,还是女人强势,男人才窝囊?
调查结果如下:
30%的人说是前者,大多数是女人的答复。说起来都是泪啊,如果有个能干的好男人,自己何必这么辛苦还不讨好。
30%的人说是后者,大多数是男人,说既然你这么能干,那都你去干好了,反正我做了,你也不满意。
剩下的说,这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反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是受害者,也都是施害者。
还有人说,你把因果关系搞错了!
正因为女人强势,男人窝囊,他们才能走一起去啊。尽管可能他们自己觉得不相配,谁也看不上谁。
我呢,挺心疼强势的女人,因为她们挺吃亏的,因为她们的内心往往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还是需要依靠和安全感的,正因为担心、恐惧和脆弱,所以在外表才表现得这么强硬。
从心理学上来讲:过强的控制欲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恐惧。

控制者的内心,其实停留在婴儿早期的发展水平上。
婴儿身边必须有一个抚养者,一般是妈妈,当婴儿有需要时,妈妈可以满足他。当婴儿感觉要崩溃时,有妈妈的怀抱在围裹着他。这样的体验有充分的积累,婴儿就会真切地体会到,事情基本在掌握中,即便有失控,他也不会跌落到虚空中,相反,会跌落到妈妈的怀抱中。
童年时期得到妈妈充分呵护和关注的孩子,他们内心的安全感就会得到最有效的原始积累,随着年龄的增长,良性的亲子关系和健全的互动模式,使得他们的内心越来越强大,能够在必要时,与父母进行顺畅地分离。
而这些控制欲望过强的人的心理架构却是怎样的呢?由于童年时期,妈妈给予的爱太少,他们逐渐成长为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出于本能的需要,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填满这匮乏的安全感。
当外在世界按照他们期待的模式,进行有序运作时,他们就会感到安心和舒适和短暂的安全感,可以慰藉他们脆弱的心灵,提升他们的存在感。而一旦外界世界发生失控,不管事情大小,只要与他们的预期相左,他们就会感觉世界崩溃了,自己的内心随之也要崩溃,这样毁灭式的体验,使他们非常痛苦。
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他们必须要将压力转向他人,也就是通过控制他人的方式,重新获得对全局的掌控,否则他们就会彻底崩溃。

为啥不要学虎妈蔡美儿?
控制欲,说到底还是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任感。
控制欲过强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病态。
有人总拿虎妈蔡美儿说事,说人家是虎妈,教育出两个女儿不也挺好的,都进了哈佛,心理也没出啥毛病。
这儿,三一菌要讲个幸存者偏差的故事,或者叫做“沉默的证据”。
2000多年前,罗马思想家/雄辩家西赛罗讲了一个故事:有人把一幅画拿给一个无神论者,画上画着一群正在祈祷的拜神者,他们在随后的沉船事故中幸存了下来,其寓意说明祈祷能保佑人们不被淹死。
无神论者问:“那些祈祷后淹死的人的画像在哪里?”
死人是不会说话的,失败者我们是听不到他们说话的,虽然他们或许和成功者做了同样的事情。
千万不要忽视沉默的证据,它们能说明更多问题。
总有人追着虎妈树碑立传,总结出牛娃的妈妈有以下共同点:精心设计,强力控制,严格执行。特点就是:控制,强势,挑剔。
虎妈蔡美儿就是成功者的代表,尽管从很多维度来看,她都是个典型的控制狂人。
她为姐妹俩制定10条家规,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但如果仅仅了解这些,认为按照蔡美儿的方式育娃就能成功,这也想得太简单了。
如果你有兴趣看看那些跳楼自杀的娃,那些出现抑郁症的娃,那些叛逆的娃,那些长大后无能的娃,他们的妈也有个共同点:
强势,挑剔,控制。
三一菌认为我们普通家长千万不要轻易效仿蔡美儿的虎妈教育,想学虎妈,先看看自己,我是耶鲁终身教授吗?
蔡美儿的虎妈教育能够锤炼出人才是一种偶然事件。首先,蔡美儿本身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素质是很好的,她自己是耶鲁的终身教授,丈夫也是学者,能够提供的平台和资源也是相当乐观的,这点就已经不是寻常人家所能拥有的。
没有那样的前提,盲目地去学习这样的楷模可就太冒险了,不尊重起码的儿童心理学,不尊重育儿的正常规律,最大的概率就是给自己挖坑。
她玩得转的事,大多数妈妈可玩不转!
或许,在商界里,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成功的性格因素可以让你成功,但在家庭婚姻里,在教育孩子上,这么做可行不通。
100个有着变态控制欲的妈妈里,只有1个成为了蔡美儿,另外99个都成了明玉妈。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控制,而是影响
作家冯唐曾说,“成功没有捷径,但需要一些好习惯。”的确,如果将人的各种命运分解、揉碎,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规律的话,那么良好的习惯,敢于抓住际遇的勇气是比天赋更为重要的东西。
而幼年是养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三一菌认为这时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如果能在正确的引导下养成好习惯,就能在这张白纸上慢慢展现美妙的图画,而不是乱七八糟的笔划。
一个人的成长学习分为三部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6-18岁期间,孩子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处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类模式之下。而游学就是介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结合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孩子们的“快乐大本营”。
让孩子在外国同学的圈子里学习,学习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发问的精神,体会中国学生与英国、美国学生思维上的差异,在学习中的改变的同时也在改变中成长。
作为家长,给孩子打造一个更加宽广,能够让他们自由奔跑的平台。让孩子看到不同的文明从过去变化到现在;从深度上让孩子们沉浸文化中,重新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让他们的未来拥有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