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空間研究
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馬丁•瑞斯(Martin Rees, Baron Rees of Ludlow)就曾說:人類只是模擬生命。
Nick Bostrom)在其論文《我們活在電腦模擬中?》中,就認為有可能是遙遠未來的人類或是某種高維度生物創建了這個電腦模擬,而我們是活在這個龐大電腦網路的模擬世界中。
他的觀點受到許多物理學家的認可,連來自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及著名弦理論領軍人物的物理學家布萊恩•格林(Brian Greene)也都認同的說:生命並非像我們舊有的那種認知。
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就宣稱:人類生活在真實世界的機率不及十億分之一。
那麼在科學領域中,是否可以找到幾許蛛絲馬跡的研究理論呢?答案是:可以的。
電腦模擬系統有兩個重要組成,分別是儲存資訊碼的數據庫及播放影片的電腦螢幕,而這兩個部分都可以在物理理論當中找到存在的證據:
第一部分是儲存資訊碼的數據庫,物理理論稱為反物質世界。
第二部份是播放影片的電腦螢幕,物理理論稱為全像宇宙投影。
德布羅意的波粒二元性,讓人類終於認識到:所有的物質,不管是光還是電子、中子及質子,都有二個身份,既是看的見的粒子,也是看不見的能量形式的波。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證實了宇宙存在兩個空間,一個是我們這個現實(物質)世界,是由所有看的見的粒子所組成的,但這些粒子的背後,却又是一種存在於另一個空間的能量形式的波。
1905年,愛因斯坦就提出補充「能量不滅定理」的著名質能方程式E=mc²,E表示能量,m代表質量(物質),而c則表示光速。
質能方程式說明了「物質就是能量」
Carl David Anderson)在他的實驗室撞見質量與普通電子相當,但却帶相反電荷的「反電子」,這個發現不僅印證狄拉克的學說,同時也打開通向神秘「反物質世界」的大門。
鏡像宇宙
弦理論」就認為宇宙是十一維空間。在宇宙大爆炸後分裂成我們所處的四維(長寬高+時間)物質世界和另外一個空間的六維反物質世界
宇宙的基本要素是物質、能量及資訊。物質是一種投影,只有能量才是真實存在,但能量只是一種模糊形式,只有深藏在能量內層的資訊碼,才能真實表達這個能量的全部面貌。
後來,經史蒂芬•霍金提出黑洞「霍金蒸發及射綫」理論後,最終才確定另一空間裡的二維資訊碼是永遠不會消失的。簡單的說:當物體進入黑洞時,物體(投影的三維)會被摧毀,但是物體的二維資訊碼,還是永遠存在,而且是散落在黑洞的四周。
這個現象說明:我們的物質世界,實際上只是從「高維度空間」的「宇宙數據庫」裡的「二維資訊碼」投影到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幅「三維全像圖」而已,而大腦只是一部全像宇宙投影的接收螢幕,這個理論就稱爲「全像宇宙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