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五:关系—分析的基石
萨提亚说过:“世上最好的礼物,我相信,别人能给我的最好礼物,就是,看见我,聆听我,明白我,和触动我的心。我能够送出的最好礼物,就是,去看,去聆听,去了解,及触动别人的心。 如果我们都做得到,我便会感到,我们真正地连系着。”

关系是心理分析的核心要素
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几十年以来,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也从中立转化为共情,因为这样能更好的帮助来访者成长。心理咨询师拥有各种武器,但良好的关系却是心理咨询师向来访者传达的核心内容,关系中心理咨询师的自我关系以及对来访者的态度和行为是诱发来访者改变的基本条件。
在人个性真正完善之前,人其实不是不愿意改变,他/她只是不知道如何改变,外部关系有时是诱导个人改变的关键要素。在关系中,人向对方表达的将会是对方所习得的。你接纳自己,对方也会学习接纳自己;你接纳对方,对方也会接纳你;你向对方表达爱,对方也会觉得爱是值得信任的;你打击对方,对方也会打击他自己。在个人经历中,也从几段关系中学习到了不同的人格素材,关键仍是被对方的一些人性打动,诱发了内心的一系列反应。
良好的关系是稀缺的
在成长中,良好的关系始终难以寻觅。首先,对方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意味着社会功能的完善,心理健康的人占了社会的大部分;如果以心理学苛刻的标准来评判,世界上心理健康的人估计只有1-2%,它要求人能够对对方进行全然的感知、接纳、倾听和爱,而又具有良好的自我平衡感。其次,双方的心理模式相似度高。普通的心理咨询关系会让来访者有被接纳的感觉,但这种接纳并不一定能击中来访者的靶点。心理模式会使人在无意识中向他人传播特定的信息,如果双方的心理模式差别太大,受主体人格限制,心理咨询师也难以向来访者表达出真正能触动其内心的信号。再者,不同的成长关系有不同的边界。心理咨询的关系仅仅局限于咨询关系中,这种合理的设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关系的疗愈效果。男女情感关系的触点远多于心理咨询关系,人格的匹配度也更高,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帮助比心理咨询关系大。但心理孵育对人的理解、共情和抱持的能力要求高,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具备心理咨询师那样的技能。
把握心理交流的尺度
人的内心深处都极度敏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需求,对他人的分析对人要求甚高,而任何不合理的解析都容易给他人制造误区。人们应把握心理交流的尺度,多针对容易解析的具体问题提供操作建议。倾听、感受和触动彼此的心听起来很美,但一个生命的重新抚育的过程是漫长的,人至少需要2-3年时间才能完成一次蝶变,而且其间双方可能都需要反复的被理解和抱持,关系的中断可能会对一方甚至双方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对于倾向于付出的一方来说,还有可能会遭遇来自对方的敌意攻击。因此,除了心理咨询中必然会设定的咨客关系外, 只有亲子、情人之间才可能提供这种服务。但如果不是咨客关系,而且没有做好进入男女关系的准备,不建议去过度的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因为关系可能在那里卡壳,让双方进退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