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看不见的客人》?其实是西班牙百年暴力史

《看不见的客人》是大多数中国观众认识西班牙悬疑片的开始,甚至有重度悬疑片爱好者专门去收集整理之前未引进内地的西班牙悬疑片“补课”。
不过确实要承认,“板鸭”人民在悬疑惊悚的道路上,凭借奇大的脑洞和成熟的工艺,越飞越高。
本周上映新片中,就有《看不见的客人》出品公司再次带来的悬疑佳作——《警告》。

目前本片的排片情况不算乐观,虽然不排除像“前辈”《看不见的客人》一样带来第二条逆跌曲线,但还是建议喜欢悬疑片的观众们抓紧观看,因为这确实是一部非常有看点的作品。
总结一下《警告》,其实是一个“数字杀人”、因果循环的故事。
电影采用了平行叙事:
一条线是男主约恩在2008年目睹的一起谋杀案;
另一条是10岁男孩尼克在2018年遭遇的一起恐吓案。
两条线相隔10年,而交汇点则是一家24小时便利店。
约恩的好朋友戴维在便利店被劫匪误伤,危在旦夕;长期忍受校园霸凌的尼科在便利店买了本杂志,回家却发现杂志里夹了一张字条:
“不管发生什么事,
你生日那天都别去那个24小时便利店,
否则你会死。”
这张看似“死亡威胁”的字条,实则是一记警告,来自约恩生活的2008年。
理解这部电影的关键是一串数字,片中设定了“数字杀人”的高概念,并依照规律达成了因果循环的效果。
这种高概念其实和《寂静之地》中“发出声音就会被猎杀”的设定是类似的。

观众不用纠结为什么,现不现实,只要跟着电影剧情往下看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目睹朋友中枪的约恩介入了案件调查,自幼对数字异常敏感的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规律:
在同一地点,近100年的时间内,发生了4起枪杀案,日期均是4月12日,而年份和受害者的年龄则遵循了一定的数列规律。
1913年4月12日,一名53岁的退伍老兵回家后,意外将非洲战场上的病毒传染给了女儿,穷途末路的老兵为了帮女儿治病,决定抢劫银行,结果失去控制杀死4名无辜的在场者,老兵也随即饮弹自尽。

这起案件的受害者年龄分别是42岁,32岁,21岁,10岁。接着……
42年后(1955年)的4月12日,旅馆情杀案,42岁的情妇被枪杀。

21年后(1976年)的4月12日,两名埃塔组织成员发动恐怖袭击,21岁的警卫员为保护加油站小男孩中枪身亡。

32年后(2008年)的4月2日,32岁的戴维去便利店买冰块遭遇劫匪,被枪击,生命垂危。

规律慢慢浮现:四起枪击案发生的日期、在场人数、在场人员的年龄均有一定的规律,且所有案件中5人的年龄都是第一起案件中死亡的5人的年龄。
凶杀案按照数列规律发生并循环下去。
以此推断,10年后,也就是2018年,将有一名10岁小男孩有性命之忧。于是,约恩奋力想要打破这种诅咒式的轮回,挽救下一个受害者。


在环环相套的案件之外,《警告》其实是在向观众们展示,西班牙社会无法消散的暴力,宛如一部横跨了百年的西班牙暴力史。
第一起案件中,杀人者(同时也是自杀者)刚刚经历了非洲战场,死里逃生,回到自己国家又面临因社会救助机制不足导致的生存问题。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欧洲各国间的利益争夺愈演愈烈。在位于北非的摩洛哥,以西班牙和法国为主的外部势力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权争夺。虽然西班牙政府对此表示认可,但却没有提供持续的军事支持,导致驻扎在摩洛哥的西班牙军队损失惨重。

第二起旅馆情杀案件中,和其他战后国家一样,西班牙社会也面临伤痛后的漫长恢复期,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平民,在残酷战争的强烈冲击下,不得不开始怀疑倾塌的旧秩序与旧伦理。

第三起案件则更加明显,直指埃塔恐怖组织的暗杀行动。
西班牙埃塔组织成立于1959年,原为佛朗哥独裁时期的地下组织,独裁结束后逐渐发展为危害社会的主张暴力的分裂主义恐怖组织。他们曾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造成大量官员及无辜平民的伤亡。

最后,戴维经历的持枪抢劫事件,则是当代社会犯罪的代表。甚至是10年后尼科遭遇的校园霸凌,也是看似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的校园暴力……

从旧时代的殖民战争,到近代的恐怖分裂,再到当代的社会犯罪与校园霸凌事件,《警告》“警告”我们的,不仅仅是轮回凶案本身,更是看似隐形却又无处不在的暴力循环。

从这一层面来讲,它确实比很多悬疑片拔高了一个档次。
《警告》终极预告片(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