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
昨天回了老家。
下了公交车要走一段路才能到家,大概10分钟的样子。有时候东西多我会打电话让爸爸来接,我已经很久没回家了。上一次回去是叔叔过70岁的生日,昨天回去是妈妈的药没有了,有一种药镇上的药店都没得卖,我找了市里好几家药店,总算在一个不起眼的药店有售。药还蛮贵的,49块9一盒,我买了两盒。又用医保卡刷了两盒“利可君片”,两条“地奈德乳膏”。
去年妈妈看病医生开的药,本来应该过段时间来医院复查,但妈妈舍不得钱,就照着药方一直配着吃着,血糖却还是没降下来。劝妈妈不要去大棚里干活,妈妈只说等天热就不去,劝妈妈少食多餐,但妈妈干活太累了怎么也忌不了口,就这样一边吃药一边干活地糊着。
因为东西少我没让爸爸来接,自己沿着小路走回家。春天来了,田里的油菜花都开了,金灿灿地。

走着走着忽然看见村里那个赤脚医生戴着深蓝色的绒线帽,坐在家门口,手里拿的似乎是剪刀和旧衣服。她还戴着那副黑边老花镜,眼镜都快埋到衣服里了,我很怕她突然抬头,所以连忙把头扭向另一边,步子也迈大了,想快点走过她家门口。
她是我们村的赤脚医生,我们村里一共有两个赤脚医生。一个姓马,男医生,个子将近一米八,瘦,远看着就像一棵瘦芦穄。马医生的医术是在部队里学的,复员回村里就做了村上的医生。他脾气非常好,打针也不疼。孩子们当然都是怕打针的,但在两个医生当中选择的话,他们一般都选马医生。
她姓丁,她的医术是跟谁学的我没听说过,只是从记事起她就开始帮村里人看病了。小时候村里都没有电话,家里人不舒服得去医生家请,或者在路上让医生家旁边的邻居捎信。两个医生都不会骑车,倒是应了“赤脚医生”的称号。他俩都有一个画着“➕”字的药箱,小时候路上有挑货郎担的,有修伞磨剪刀的,还有理发的,全是一家一家地走,然后就是这两个医生,几乎三天两天都能在路上看到他们背着药箱,并不一起。我现在还是纳闷两个医生为什么从来没有同时看过诊,同行相妒么?只是不管是谁,村里人遇到了都会恭恭敬敬地和他俩打招呼,然后不出半个钟头大家就知道哪个人家的老人肚子疼,哪个人家的小孩淘气碰了伤。
小时候我觉得那个小药箱特别神秘,其实现在想来也就是些普通的消炎药,或者是黄连素什么地。还有几支注射器罢了。乡里是有卫生院的,村里人看病有一套程序:先找赤脚医生,他们收钱不多,头疼脑热的吃个药打个针一个星期总能见好,如果马医生和丁医生说这个病得去乡医院看,那再往乡医院去。乡医院的医生一般也是以打针为主,除非蛮严重的病才给病人挂水。与现在的医院动不动就让人抽血输液相比,小时候的医生真地是有人情味地多。大概那时的医院是不需要创税收的?
前两年我走过丁医生家门口总是会和她打招呼的,那时她似乎还是我小时候看到的样子,齐耳短发,黑边眼镜,衣服朴素干净。她总是笑呵呵地跟我说“回来了”,可是近两年我打她家经过却很怕看到她,岁月的犁耙到底在她脸上慢慢地一道一道地上了痕,她的头发也开始灰白地多,我怕看见她了。
古诗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想,这写古诗的诗人大概是和我一样,好久没回老家,看见突然老迈的乡邻,怎么也打不出笑的招呼。
虽是中午,路上只有三两行人,整个村子是安静地。唯独我快走到家时,邻居家的狮子狗突然冲我狂叫不止,幸好它是锁着的。
爸爸在烧菜,妈妈还没放工回家。
-
徐昭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05 23:41:31
-
欧阳同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31 13:44:37
-
大拿 转发了这篇日记
我姨的姑也算赤脚医生吧 开了诊所 用药可猛 生意可好了 医院要跑一星期的病 她两天给你解决 价格还便宜 所以村名都爱去那里看病 姨姑只拒绝高热39以上的中老年人
2019-03-30 07:18:38 -
沧浪之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9 22:49:34
-
九月久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9 21:42:10
-
沙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9 21:03:04
-
迁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8 23:46:56
-
冬蛰先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8 22:23:10
-
雪之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8 21:59:54
-
庄晓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8 2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