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你的错,都是你的错,都是你的错……



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里写过一件事。
在冲绳岛上,一位军人的妻子觉得生活无聊,想自杀。
斯科特问她:“你为什么自杀?”
女人说:“住在这儿实在太痛苦了,我要你们立刻把我送回国内,不然我还是会自杀的。”
“你为什么觉得痛苦呢?”
“我在这里没有朋友,生活非常孤独。”
“喔,这确实很痛苦,那你为什么不出门交朋友呢?”
女人说:“我只会说英语,不会和当地人交流。”
斯科特继续问:“那你为什么不开车去美军家属区,和那儿的军人家属做朋友呢?”
“因为我丈夫白天要开车上班。”
“既然你这么无聊,为什么不开车送他去上班呢?”
“我不会开手动档的车。”
“你时间这么多,为什么不可以学呢?”
女人愣了一会,对斯科特吼道:“叫我在这种道路上学车?你一定是疯了!”

斯科特遇到过很多这样的“牢骚狂”。
摆脱目前困境,他明明可以有ABCDE各种选择,但他脑子就是一根筋认为:我没得选择,我是超级无辜的受害者。
也因为他们自认为“超级无辜”,所以抱怨起来,个个都堪比外国版祥林嫂。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钟情于“受害者角色”的人也非常多。
这一点,从网友们的阅读趣味中,就能看出一二。
咪蒙曾经写过2篇百万级爆文。
分别是《致贱人:我凭什么帮你?》和《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调,而是你太玻璃心》
说实话,这两篇文读起来确实爽。
不是骂这个人傻逼,就是怪那个人太玻璃心·······总之,我的不开心,都是你们造成的。
尤其是对于不敢自我负责的人来说,看这类文章,他就像找到知音一样:对,都是你的错,都是你的错,都是你的错······
这种“受害者心态”就像精神鸦片,吸起来很爽,还容易上瘾。
因为它把你变成一个牺牲品,而牺牲,就意味着你可以享受道德上的优越感。
于此同时,你还会合理化自己的错误、无能和弱小——没办法,谁叫我是被害的呢?

如果你对这种心态上瘾后,就会这样看待问题。
你以为我想胖?还不是因为公司天天加班,榨干了我的时间。
你以为我甘心穷?还不是因为我运气太差,没有家庭背景,没有人脉加持。
什么,你说我像个怨妇?还不是因为我摊上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
······
对于这种人,我真想说:你过得这么苦,真的是活该啊。
在从事写作之前,我做过一健身俱乐部的部门经理。
很清楚记得,那是2017年的夏天,我招了一个新健身教练。
工作2个月,他业绩完成的一塌糊涂。
还不等我开口,他先抱怨起来:“这边全是老会员,都被榨得一干二净,业绩太难做了。”
我说:“那你去发传单,拉点新会员进来?”
“健身教练怎么可以发传单?太伤面子。”
“那你去打电话,这样不伤面子。”
“没用的,现在人对电话推销都很反感。”
·······
这种职场人真是活久见。
我说,你可以写辞职报告了。
他居然大发雷霆:“你们这么多问题不改进,就知道压榨员工,迟早得倒闭。”

2年时间一晃而过。
前段时间,我在健身行业群看到关于他的消息:几年间,他跳槽N次,目前又处于失业状态。

推卸责任,向外归因,确实是挺爽的。
可抱怨之后呢?
你觉得自己越来越可怜,从而越来越同情自己——永泽说,同情自己,便是自我堕落的开始。
理性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
四个字:相信自由。
不管你是真受害者,还是假受害者,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我:我是个自由人。
我们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机会。
同时,我们要为所做的选择负责。
我曾倾听过一个读者倾诉。
她罗列出男人的一大堆问题。
妈宝男、三观不合,最关键是,男人还出轨。

她就像给我布题似的,自设“完美困境”:父母反对离婚,孩子也小,不能没有爸爸,家里也不富裕,婚姻如此艰难,自己连死的心都有······

面对这样千疮百孔的婚姻,我知道多说也无益。
我问她:“如果你突然有了20万,是不是就有勇气离婚了?”
她说:“可谁给我20万啊?”
我说:“你看,你也没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嘛。”
她像是被触动到了什么,许久之后,回了一句:“对哦,多挣钱也是垃圾婚姻的一条出路。”

维克多说的没错,人,永远都有选择。

回到我身上。
我们公司规定是早上10点开始上班。
但自从信奉自由主义后,我基本每天早上7点就到公司。
有同事开玩笑说:“卓绝你这人有受虐倾向吧?那么喜欢被工作干。”
我哈哈一笑,点了点头。
其实我内心的答案是:我不想再抱有“受害者心理”,不想每次自己写不出好文章,就抱怨主编催稿太狠,就骂公司对我们过度压榨,就吐槽工作太累没时间看书······
我不想做个牺牲品,我想做自由人——行为选择的自由。
远离受害者心态并非易事。
因为我们不再同情自己,自我堕落无法再合理化,“我弱我有理”的道德优越感也会彻底瓦解。
但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你要相信选择永远都在,并敢于自我负责,那么,你就会从命运的奴隶,翻身为命运的主人。
奴隶的抱怨,痛快一时。
而主人的自由之心,则会把生命带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