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兵荒马乱的成长,我们都是青春的幸存者
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01
这是一次房思琪和父母试探性的谈话。结果是思琪内心里无数想说的话都被打压了回去。
看到这段时候,脑海里突然闪现《小王子》的开篇内容;书中第一视角的我,在一本名叫《真实的故事》的书中看到一幅插画和一些描述之后,自己画了一幅作品,拿给大人看,他们却说那是一顶帽子,自己又根据大人的意见修改,给大人们看他的二号作品,大人仍然弄不懂,然后还摆出一系列所谓的实用理论,而“我”的画画梦也就此终结了。
大人就是这样,无论任何事,总是喜欢用自己封闭的视角,不假思索地发表观点,站在制高点上彰显示自己所谓的“权威”。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描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沉重到我读完整部小说,被作者传递的那种情绪压得喘不过气来,好似周遭一下子变成了真空。这是一本自传式的小说,充满了“性与暴力”的文字。一个资优班的女学生,一个坐在咖啡馆里不说话就能引来很多人打招呼的漂亮女孩,被自己的补习班老师诱奸,长期的心理和身体折磨最终让她走向了人生末路,一个花季少女就这么陨落。
我不想相信也不愿相信,一个少女从十三岁被强暴一直到高中都没有被拯救,一个读莎士比亚和弗洛伊德的人无法自我拯救。作者在后记中写:文学是最徒劳的,且最滑稽的徒劳。写这么多,我不能拯救任何人,甚至不能拯救自己。这么多年,我写这么多,我还不如拿把刀冲进去杀了他,真的。
02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性,是一个不能被提及的字眼,是一个禁忌话题。常常与“性”联系在一起的词汇大多是:肮脏、下流、龌龊……在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有人通过本该有的途径接受关于性或者恋爱的启蒙,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
这多么可怕。
看完这本书,吃饭的时候和先生谈论这个话题,我们都一致表示这个问题很严峻且重要,从学历上讲,我们两个人的学历不算低了:我硕士毕业,先生博士,但是我们却对此表现的很无措,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既没有从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中习得,也没有从学校教育的科学引导中学得。
我第一次知道何谓“谈恋爱”是在初三,而这三个字是一个我现在都记不起名字的同学告诉我的。那是一次考试过后的评奖评优大会上,临近结束校长说:他发现,晚上下课后(我们是全封闭式学校,每天晚上有两节晚自习),一些男生、女生不抓紧时间回宿舍,而是到操场上瞎转悠,这个问题各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当时我很纳闷,下意识地同旁边的同学说:下课为什么不赶紧去宿舍,他们不嫌冷么,操场又有什么好转的。她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他们那是在谈恋爱。
我嘞个神啊!当时我的感觉仿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个词太新鲜了!
后来,一次自习课上,同桌小声给我说:你知道吗?咱们班长(女)和隔壁班刚转来的男生谈恋爱了。这次是我第二次听到这个词。后来在一次晨跑的路上,同桌还特意给我指认了那个男生,印象中高高瘦瘦的。因为是初三,升学压力还是蛮大的,沉重的学业让人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什么是谈恋爱。 我的青春里没有早恋,就这么一路晕晕乎乎走到了成年。
03
国外一本儿童绘本《完全正常》,里面讲述了男女生理构造,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不必感到奇怪,也不用隐藏什么。告诉他们,性的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并非一步到位,是有个过程,但是都是正常的。插画的露骨程度远超我们国内各类生理图书。

印度迷你剧《父与子性教尬聊》,豆瓣评分9.0,一个好奇的7岁小男孩帕普,从抛出“什么是自慰”一问开始,不停地提问爸爸阿南德性知识方面的问题。虽然爸爸最初很尴尬,但他尽其所能地用各种简单的生活事例、生动的童话故事解答着儿子的这类困惑,最终带来了很多乐趣。

相比较,我们的教育是有缺失的。
我相信人性本善,但微博热搜上时不时跳出来的,和房思琪经历类似的新闻一次又一次刷新我对人性的认知。弱小的孩子在强暴面前显得非常无知,他们惊恐、害怕却又不敢告诉任何人,包括最亲近的父母。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永远在缺席。上野千鹤子在性暴力的研究中说:强暴是社会性谋杀。如果我们还不思考这些教育问题,“房思琪式的强暴”会一直在路上。
未来,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
下一代的下一代仍然谈性色

图片 ᅵ 源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