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农奴解放60周年献礼

今天,是西藏民主改革的六十周年,也是第十一个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六十年前的今天,人民政府宣布废除绵延千年的农奴制,从此,西藏的百万农奴翻了身,成为西藏社会的主人。作为一个对西藏充满感情的内地青年,忍不住要赶这个热度,下笔写些什么。
千年以来,雪域高原上被黑暗的封建农奴制所笼罩。占人口5%的三大领主——贵族、政府、寺院,控制着全部的土地、人口、军队、生产资料,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以下统称为农奴)们,则过着牲口般的生活。笔者曾经到过唯一保存完好的旧贵族庄园——帕拉庄园,在这里,可以同时看到天堂和地狱。在主人生活区,摆放着意大利的皮靴、一千张老鼠皮制成的大衣、名酒、进口药品、旱冰鞋、球拍等等,极尽奢侈和洋化,还有西藏视为最高级的人骨法器,象征着庄园主的政教地位;而隔壁的朗生园里,农奴们却只能一家挤在狭小、阴暗、散发着霉臭味的房间里,除了一个茶炉和茶壶外什么也没有。更可怕的是,这还只是农奴中的“白领”和“技术人才”,更多的底层农奴们,只能与牛马同居。
农奴们每天承受着繁重的劳动,却难以温饱,经常需要向主人借“小斗进大斗出”的高利贷。墨竹工卡的次仁贡布,祖父向甘丹寺借粮50藏克(一藏克等于汉地28市斤),祖父还了18年,父亲还了40年,自己又还了18年,结果越还越多,最后竟然欠下了10万藏克!还不上债的农奴,就只能用自己租种的土地,长期大量的无偿劳动,甚至卖身、卖子女为奴抵债,亦或是举家逃亡。

在旧西藏,农奴们命如草芥,可以随意买卖、转送、虐待,甚至杀害。在旧西藏通行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中规定,杀死一个上等贵族需要赔偿等身重的黄金;而杀死一个下等农奴,只需要赔偿一根草绳。当时对农奴动辄施以各种令人发指的酷刑,挖眼、抽筋、砍手足、剥皮、蝎子洞……解放军入藏之初,街上常见被挖掉眼睛、斩断手脚的人;为达赖祝寿的法事,竟明文征调“湿肠一副、头颅两颗、各种血、人皮一整张”。这些口口声声信佛的人却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简直令人咋舌。
地理的闭塞使得宗教统治异常顽固,人们相信成为农奴是前世的报应,这样的制度得以延续千年。近代以降,也有开明人士欲改革政制,却都以悲惨收场。终于,五十年代解放军入藏,来自内地的先进思想在百万农奴中开始传播,瓦解着农奴制度,藏族人民改革呼声高涨。1959年3月,西藏上层顽固分子发动了武装叛乱,被迅速平定。3月28日,中央宣布取缔旧政府“噶厦”,废除农奴制度。百万农奴欢呼雀跃,纷纷烧掉地契和卖身契,一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在雪域高原上久久回荡。

六十年来,西藏社会迎来了全面的飞跃。人口翻了三倍;GDP翻了83倍,人均翻了34倍(真实GDP,即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实现了铁路通车、县县有公路;基本消除了文盲,建立了各级人大、政协,并依法在全国会议上获得应有席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史上写下的辉煌篇章,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一步,也是世界人权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农奴制度从地球上消失)。可以说,内地与西藏的拥抱、中华各族的牵手,创造了雪域圣地最美的奇迹。
在旧中国,西藏只是混乱的民族气象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内外蒙古、南疆、西双版纳,都存在着类似的封建农(牧)奴制;凉山彝族则是更为低级的奴隶制;纳西族、鄂伦春族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而随着共产党的到来,各族人民摆脱了落后社会形态的枷锁,加入到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这是党的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是脱离社会主义祖国的路线所不能实现的。

历史似乎渐渐远去。然而,新形势需要我们重新拾起这段记忆。一方面,部分境外势力污蔑“中共实行民族压迫”,美化蒙藏等地的旧统治,鼓动“三股势力”,构成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威胁;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及内部各族将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开展更大范围的民族交流,需要树立中国对待民族关系的包容友好的形象。讲好中国的民族故事,于内于外都显得日益重要。
在这件事上,个人认为我们有待进一步加强。遑论许多国外和港澳台的人们对这些故事近乎一无所知,就算在境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些(甚至包括笔者的一位研究生学历的老师)。笔者斗胆,提出如下建议:
1、在历史教科书中留出独立章节,讲述新中国对民族地区的扶助与改革(本部分主要针对普遍性的中学教育)。在笔者曾使用的初高中历史教材中,对这些改革只字未提;大学教材方面,我阅读过的两版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中虽略有提及,但是却放在“平定西藏叛乱”章节中捎带讲述,而对农奴制度这一背景几乎没有解释。笔者认为,应当列出单独的民族关系章节,包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的小章节,其中举出西藏、凉山彝族等几个典型例子,阐述改革的背景(特别是对旧制度的描述)、政策方针、过程以及影响,最后总结一系列改革的意义: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传播社会主义和民主制度等。
2、官方宣传力量应当引导全国关注一些关键节日,引导全国各地共同纪念。例如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它并不是属于单一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民族团结和相互依存的历史见证,不应只有本地在纪念。笔者并不是说,需要全国每年都举办庆典或者放假,毕竟这种节日有很多,这么整对经济也不好。但是,从中央媒体到各地媒体,包括大中小学媒体,应当在当天有一定的宣传,让各地各族共同记住这些日子。这一方面,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已经在做,希望地方和学校的媒体能够有所配合。
3、电视台可以给这类作品留下更多空间,减少偶像剧、宫斗剧、抗日神剧。其实这方面笔者看得有限。如果需要推荐的话,笔者认为,电视剧《阿娜尔罕》、《在那遥远的地方》、《西藏秘密》、《西藏风云》,电影《农奴》《伊犁河谷》(《在那遥远的地方》和《伊犁河谷》,尽管侧重点不在民族关系上,但是兵团建设也是帮助民族地区的发展),都是值得推广的。纪录片则重磅推荐16年解放纪念日推出的《废奴》,讲述农奴制历史及其废除过程,无论是画面还是资料引用都是优质的。
笔者并未受过相关专业教育和工作经验,因此这些建议也许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出于对西藏地区的感情以及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本文大概可以自诩良心之作。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出发更多的智慧,为我们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