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好电影,你到底缺什么?
在学习电影的过程中,电影史是必不可少的,可能要考到十几本书,很多同学反映,书看了是看了,但看过之后脑袋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剩。因此觉得进度越来越慢,甚至有时候根本就看不进去了。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大多数人在刚刚开始复习的时候都会遇见。

我们首先要知道,尽管参考书很多很厚,但是绝对不是一次就能够大功告成的,而要把读书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方法。首先,在第一阶段,对所学学科建立起基本的框架是首要的,比如有很多同学觉得电影史很枯燥无聊,其实深入学习后你会发现它的确奠定了电影学的基础。

过了基础的认知阶段,第二阶段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做深入阅读。在通读全书后,结合大纲和历年真题,就可以发现一些重点考察的知识点,在做笔记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化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再将简单的知识点具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笔记作为辅助理解和为最后考试答题做准备的一种工具,利用书中的大小标题或按照考试题型整理笔记,这都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到了第三阶段,你对书上的内容的掌握应该会发生质的变化。那些细碎的知识点应当被串联起来,同时形成可随意调取的知识库,以备你的不时之需。在回顾的过程中,一是要看那些已经标注出来的重点内容,二是要进行查缺补漏。对于考研而言,当你发现有记忆盲点的时候,一定要重回书本,扎扎实实地把知识点确认后再进行背诵。

下面我们采用一下李少白编写的《中国电影史》里的分期。
1、尝试时期(1905-1923)
这一时期哦那个1905年拍摄《定军山》起至1923年《孤儿救祖记》上映止。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电影拓荒者带着一种摸索的、探索的蹚路性质拍片。
2、探索时期(1924-1927)
这一时期从《孤儿救祖记》上映后的1924年开始到1927年止。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增强了自觉性,既包括电影作为艺术的自觉,又包括电影作为企业的自觉。
3、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
这一时期起自1928,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止。这一时期盈利挣钱是电影公司得以生存发展的特定法则。其次,随着“古装片”“武侠片”的兴起使得电影的商业竞争走向白热化、恶性化。
4、变革时期(我1932-1937)
这一时期起自1932年“一·二八”事变,止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爆发。这一时期,不仅从无声到有声的变革,其次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和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战争的爆发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出现了“左翼电影运动”。
5、非常时期(1937-1945)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八年抗战,起自“七七”事变,止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迅速变化的战争形势决定一切,也决定电影,形成了大后方、根据地、租界区、沦陷区四个地区的电影产生、拓展、衰落、消亡的过程。
6、丰收时期(1945-1949)
这一时期指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段时间,相对应于解放时期。这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时代。两党的军事、政治、文化斗争和在电影上的直接较量,左右着包括创作在内的整个电影的走向。
7、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1949-1966)
这一时期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止,通常称为“十七年”电影。这一时期,电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8、禁锢时期(1966-1976)
这一时期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为止,对应文化大革命十年。这一时期的电影最具特点的事“样板戏电影”。
9、在探索时期(1977-1992)
这一时期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开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止。这是改革开放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思想解放运动、电影创新运动蓬勃发展,在创作上“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群体各展其长、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同时也出现“第六代”导演群体为主体的艺术探索与政府导向产生疏离。
10、市场化时期(1992年至今)
这是改革开放的后期,或称“后改革时期”,从1992年至今。这一时期,电影体制改革更加深化,电影作为产业的性质得到中央的确认;主流、商业、艺术三种性质影片的差别愈来愈小,简介更加模糊并逐渐趋于融合;由于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而带来的电影市场的层次性更加清晰。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