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时尚策展课程
何兆华老师今天分享了她20多年前去苗族做田野调查时期的服饰残片和部分装饰品,追溯其藏品的来源是20多年前苗族的老一辈女性家中渐渐缺少能够做精细织品的手工艺人(外出打工的风潮),以及她们自身无法负担伤眼睛的织绣工艺,苗族的天性又喜追求新的事物,因此竟开始了用旧的手工织品换新的电脑绘图机器制作的新织品的以物换物。在现代人看来如此荒谬的行为,确实当时苗族老奶奶们最快乐的事情:获得新衣!如今这部分极具价值的苗族服饰和纹饰残片,被老师从从事此钟生意的商人朋友手中买走,保留在老师的收藏中,十几年如新,对于我了解苗族文化,了解另一个宇宙观和思想体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此记录一二课程间的见闻。


该图是苗族幼童的外饰品,苗族人对于他们的织品工艺都是无法清洗的,一旦弄脏或者泡水就会发黄变色,因此这种外饰都是挂在里衣的外侧,另做装饰。
幼童的服饰和成人的用色不同,显得较为娇嫩活泼,带上绣有枭 老虎与飞鸟,同时也有苗文环绕。

此件是苗族的龙的形象,同时有一女子于上。龙的形态牛头,蛇身,鱼尾,不同于传统的中国龙,苗族人认为他们的变龙的传统被打破(其中原因略微复杂),因此他们的龙也是出于未完成式(变了一半),我们可以从另一件螃蟹和龙的织品残片看出另一个故事(类似鱼跃龙门)

苗族的织品,都讲求一个未完成的状态,代表着他们对死亡的抗拒,好像未完成他们就可以有朝一日完成,因此我们能够从织品中看出苗族人的观念。如图未完成对称图案的苗族装饰片

同时苗族人对于符号的认知和现代人有非常大的不同,此图中的万字形状,并非是佛教的符号,而是当地的水车形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其绣达为层层铺叠,工程量较大,听老师讲一件较大的残片需要做两个月左右。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