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人打出8.9的高分,它凭什么?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钱老板
转载请注明出处
1987年,村上春树写出了自己的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
一经问世,风靡全日本。
最火爆的时候,每不到十个人中间,就有一人买过这本书。

有一个叫岩井俊二的小青年,恰好属于这十人之一。
当年他24岁,正是和书中主角一样迷茫彷徨的年纪。
7年后,他决定趁自己还拖着青春记忆尾巴的时候,拍一部「让全国少男少女流干眼泪的,能长久地留在人们记忆里的漂亮作品。」
正好在这时,岩井俊二突然发现《挪威的森林》竟然还在火爆全国,便有点蠢蠢欲动,想把它改编成电影。
由于联系不到作者(村上春树当时在内蒙古旅行),且村上春树一直觉得这本书不适合拍成电影,岩井俊二只得作罢。

小说《挪威的森林》后于2010年由导演陈英雄拍成电影
后来,岩井俊二决定套用书中的人物,拍一部积极向上版《挪威的森林》(以上说法参考自日本最大的岩井俊二影迷网站Iwai Mania公开的一篇导演私人访谈纪录)。
结果还真给他鼓捣出来了。
影片上映后,直接引爆了整个亚洲的纯爱电影风潮。
猜到了吧,它就是——
《情书》
love letter

在中国,《情书》的影响力同样高得可怕。
在豆瓣上有50多万人标记,好于98%的爱情片,并且位列TOP250里的第59名。

1996年夏天,香港一家影院在只有一个放映厅的条件下,一天五场,不间断地连续放了半年之久的《情书》。
结果,仅仅四个月就创下500万港币的票房收入,堪称奇迹。(原载于《文汇电影时报》)
而看豆瓣上的信息,似乎《情书》在1999年的3月曾在内地上映过,可惜具体时间不清楚。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纯爱电影。
但有一点常常被人忽略:整部电影中并没有一句「我爱你」出现。

亚洲人向来不以直抒胸臆为美。
夏目漱石教学生们翻译文章,把「I love you」翻成「今晚月色很美」。
张爱玲的一篇散文则更含蓄,文章名为「爱」,万般柔情却化为一句淡淡的「哦,你也在这里吗?」
这是真的。 对门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部分节选)
王小波可能直接一点,但我一直觉得最美的还是那句:你好哇!李银河!
本片也是如此。
情字贯穿始终,却爱而不见。

故事的源起,是渡边博子对于未婚夫藤井树的不了情。
两年前,正值二人订婚之际,藤井树在一次登山活动中不幸遇难,博子一直难以释怀。

这一天,是藤井树两周年祭日。
在无意间翻到未婚夫上学时的地址后,鬼使神差地,博子往这个已经被改建成公路的地址寄了一封信。

纠结了很久,废了很多信纸,最终落成六个字:
你好吗?我很好。

这是一封寄给亡人的天国之信,按理讲,结局必然是杳无音讯。
而正是杳无音讯才有意义。
没成想,博子竟意外地收到了回信。
后来博子得知,回信的人不是天国里的亡夫,而是一个女生。
她也叫藤井树(下称"女树"),和男藤井树(以下简称"男树")曾做了三年的同班同学。

出于对亡夫的怀念,博子想从女树这里多知道一些关于男树的信息,便和她继续维持着书信往来。
而与此同时,在女树一次次打开记忆闸门的时候,
一段让人不胜唏嘘的初恋故事也在所有人面前徐徐展开......

柏原崇 饰 少年藤井树
这大概是只有东方人才能理解的爱情故事。
含蓄、哀婉、隽永。
自行车棚里,男树美其名曰对试卷,实则心怀鬼胎。
只为享受这片刻的独处。

图书馆里,女树假装做事,心却早已瞟向了站在窗边读书的他。
窗帘飞舞,男树的身影若隐若现。
这哪里是帘动,分明是心动。

林荫路上,气不过女树帮他人做媒,男树忍不住一袋子套在她的头上。
单纯而可爱的少年意气。

就连多年后,女树在看到借书卡后的画像,终于明白男树的心意之时,她还下意识地想把卡片藏起来。
「却发现身上没有口袋」,原著小说中这么写道。
影片里活泼了一个多小时的女树,在这最后一刻还是泄露了少女时期的娇羞。


那个时候的我们都是一样:
互生情愫,但羞于启齿,情动于心,却不知所措。
所以,年少的爱情往往是错过者居多,但回忆起来,也往往是美好如画。

但《情书》之所以动人,当然不仅仅因为爱情。
除了对懵懂初恋的准确描绘,《情书》还探讨了两个相对深刻的主题。
死亡和回忆。
开头说到本片的灵感来源于《挪威的森林》。
基本对应情况:男藤井树是木月,渡边博子是直子和渡边彻,秋叶是绿子,女藤井树是玲子。
小说里面很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而本片里整个故事的源起,正是由于男树的死亡让博子无法释怀。

我们可以仔细看一下情书的开场。
博子躺在雪地里,寒风呼啸而过,她一动不动,像是死了一般。
少顷,她猝然坐起,大口喘气,起身抖落身上的雪,望向天空,似有所动。
她已躺了许久了。

快速的剪切节奏、大量的特写、加上人物的表演,都精准地传递出了博子心有郁结的情绪。
接下来,画风却突然一变,镜头缓缓伫立上摇,看着博子走成一幅天地间的水墨画。

一动一静,一快一慢,一整一碎,一开一合。
借着这样的镜头设计,不管是节奏还是画面,导演都准确地表达出了一种由堵到舒的感觉和情绪。
再加上冬天、雪地这俩绝妙的创意。
没用一句对白,岩井俊二不仅定下了影片的整体基调——淡雅清寂,也暗暗埋下了本片最大的主题——心结的释放。
而这个心结,正是博子躺在雪地里想体验的「死」。

因为对未婚夫的死亡无法释怀,博子写下了那封寄往天国的信,开启了这个阴差阳错的故事。
女树又何尝不是如此。
因为父亲在医院中病死,导致她对医院有着很深的恐惧,即使感冒发烧几星期,也不愿意去医院就诊。
后来被母亲骗去医院,女树坐在长椅上沉沉睡去。
恍惚间,她梦见了父亲被推往急救室,梦魇一般的画面和音效。

十几年来不曾去提及的伤痛,隐秘的回忆就此被揭开——父亲的病故。
而与之一同苏醒的画面,正是男树当年的不告而别。
当年,失去了父亲的同时,她也失去了自己的初恋。
于是,记忆第一次发生重合。

第二次的记忆重合,则是发生在女树得知男树的死讯后。
突然浮现在她脑海的,却是关于父亲的死亡——
葬礼结束后,她和妈妈、爷爷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雪地里,她看见一只被冰封住的蜻蜓。
展翅欲飞,栩栩如生。

它没有消逝,它只是被冰封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就像女树的回忆。
所以,电影中男树把女树的画像藏在那本《追忆似水年华》里,实在太合适不过了。
书里曾说: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这是对于本片最好的注解。

其实,影片中的诸多其他配角,未必没有遭受着同样的烦恼。
女树高烧,爷爷二话不说要背着她上医院,妈妈却执意不肯。
而外面正风雪连天,救护车不知何时能到。
情急之下,她竟然口出毒言:你害死你儿子还不够,还要害死我女儿吗?
与当年如出一辙的情景,瞬间击碎了时间的屏障,直抵她内心的隐秘痛处。

甚至连戏份少得可怜的男树妈妈,也有着秘而不宣的痛苦。
博子在偶然间窥见女树容貌后,回家指着高中相册里的女树问男树妈妈,两人是否相像。
倘若果真相像,当初男树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谎言,那么她便无法原谅他。
结果博子没哭,一直以轻松之姿示人的男树妈妈倒先哭了起来。
相比博子的不肯放下,男树妈妈、女树妈妈、女树三人的态度,则更像是一种对死亡、对过往的逃避。

还是《追忆似水年华》里的一句话: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Whenamancannothavethetime,theonlythinghecandoisnottoforget.
这也就回到了一开始死和生的讨论。
既然死作为生的一部分,那么如何与死亡,与过去达成和解,对于生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片中,借由着女树的回忆,她和博子都得到了救赎。
虽然嘴上说着男树如何不靠谱,但当镜头慢慢回拉,漫天飞雪变为落樱缤纷,已经忘却的美好还是如实地出现在了回忆里。

而博子,则在终于知道了男树的心意后,选择了放手。
万般不快、不舍,最终都化为了那六个字:
你好吗?我很好。

当年看《情书》,为它的痴恋所感动。
如今再看,我为它传达的生死观而动容。
就算放在全世界来看,能把死亡与悲剧拍出美感的,岩井俊二也算是其中翘楚。


这种美感,或许就是日本传统审美里的「物哀」:
世事无常、人情孤寂、哀而不伤。
因为地理(孤岛)、宗教(佛教悲世观)等诸多因素的长期影响,让传统的日本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他们喜欢樱花,认为人亦当如此,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可不就是,未知生,焉知死。

那兀自翻飞的窗帘,也像极了咱们的那句古诗: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995年3月25日,情书在日本公映。
到今天,整整24周年。
那,不如就在今天翻出来重温一遍吧。
所谓经典之作,必是常看常新。
文/钱老板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