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观后感
《地久天长》观后感
易启迪
1.
王小帅的电影《地久天长》在今年柏林电影节上可谓是大放光彩,一举包揽影帝影后,这是华语片的第一次,据说柏林电影节放映的时候无人离场,评论这部电影是“史诗”,“刺痛了中国观众内心最深处的地方”“用最柔软的表演,揭露了中国30年带来的伤痛”。将中国30年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刘曜军和王丽云跌宕起伏的一生里。
“浮沉世界的命运纠葛是生活的烙印,时代洪流下的悲欢离合是最温暖的回忆”
生活在50,60年代的中国人,经历了1980年的计划生育,改革开放,1990年初的下海潮,1990年代末的下岗潮,直到当下热门的话题出国热,房地产热,这一页一页的史诗,唤醒了那一代人最沉重的记忆。故事通过不停的闪回,一层一层的揭开这两家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与真相。沿着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生命的轨迹,编织了刘曜军与王丽云面对生活时不得不学会告别,学会接受命运的人物独白。
影片长达三个小时,故事以大时代为背景,聚焦于整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个体。通过刘曜军,王丽云在命运洪流下对生命,命运的理解和妥协。
刘曜军,王丽云是国企的的工人,与他们一起并线发展的还有另一对夫妻,沈英民和李海燕,他们从当知青开始就是挚友,从知青结束又被分配到同一个城市工作,且前后一年生下了各自的儿子--- 刘星,沈浩。故事在前半段通过地久天长的这首歌来描述他们生活的平静,快乐与安稳。直到水库的悲剧的发生。一群孩子在水库边玩耍,刘星一直胆怯不敢下水去玩儿,不久之后,刘星的父母在岸边撕心裂肺的叫喊刘星的名字,从这里就一直知道悲剧已经发生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刘星的死于沈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丽云这辈子失去了生孩子的权利也与李海燕有关。两家人的爱恨纠葛随着镜头的不停的闪回一点一滴的被揭露出来。
国内目前有很多将故事建立在大时代背景下,聚焦于小人物之间的电影,例如冯小刚的《芳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张艺谋的《活着》,贾樟柯的《站台》,国内几乎有分量的大导演都拍过这样的题材。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且中国观众对这一题材也都非常的买账,这样的影片就像是一面折射镜,折射出这一时代的每一个转折点下对于命运的伤痕。《地久天长》通过闪回的形式,将故事的真相如同抽丝般将影片剥离开来。
剥开的是青春,留下的是天真。
这部影片取名叫天长地久,可在影片很大的基础上是对感情长久的问题提出了反思。感情关系里,三年,五年的时间我们常说我和你之间的关系能够永久,但在20,30年的时代洪流里,带来的改变是会让你吃惊的。
刘曜军夫妇与沈英命夫妇的情感剥离建立在孩子的去世。在形容他们感情的问题上,我不太喜欢用“决裂”这个词,决裂是形容感情,关系的破裂。而故事的最后刘曜军夫妇其实早已经原谅了沈浩。当两家人时隔几十年在医院相见时,过去的爱恨纠葛已经被逐渐放下。只不过如同沈英民自己所说:他们早就原谅了我们,只不过我们已经没话可说了。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在面临巨大悲痛时选择的对感情的处理方式,他们选择独自承受失独的痛苦,并不愿因此去报复和记恨任何人。
2.
相比大部分大喜大悲的影片以外,我更喜欢这部电影面对悲伤平静的处理方式。
整部影片人物承受的都是生命之痛,而在王景春和咏梅的表演下却丝毫没有对原本剧烈的生活变化引起控诉,他们的眼泪仅仅是在哽咽后迅速收回,细腻柔软的处理方式让观众更加心疼。在拍摄过程中,王小帅也多次不能自已,泪下潸然。但谈到电影中的情绪,他却认为,《地久天长》非常“克制”,“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慢慢的变化。生活是静水长流的,但生活背后的辛酸却是足以打动人的。”而对于这种情绪的表达,小帅导演解释道,“《地久天长》没有刻意煽情,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能有这种感受,我非常欣慰。”
王小帅说:“王景春和咏梅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成长下的演员,拍摄中就能感受到他们完全能够以自己的真情投入到电影中,我想这也是他们能够打动观众最重要的原因。”当王丽云得知自己这辈子无法怀孕时,刘星意外去世时,咏梅留给镜头的只有平静的一滴眼泪,除此之外,再没有过多的渲染自己的悲伤。我最喜欢刘曜军的一个镜头是,当他要与沈茉莉意外怀孕后的孩子告别坐在车里的一场戏,他曾经是一名父亲,也渴望自己能有机会再当一次父亲,但在命运的捉弄下他最后选择的是在心脏纵使千疮百孔也只能坐在车里哽咽后回到现实里。王景春与咏梅在此部电影里极为细腻而自然的表演,将默默承受痛苦的父母形象表现得更令观众心疼。
沈茉莉和王耀军这条线的感情故事。就沈茉莉对王耀军而言,也是从她青春年华的阶段开始,当王耀军第一次在工厂握着沈茉莉的手,茉莉娇羞的笑,在舞厅与王耀军共舞时的情绪波动,以及分别多年出国临行前的见面,怀上孩子时绝望而兴奋的脸都将茉莉对刘曜军的爱逐渐凸显出来。而对王耀军而言,他对茉莉的情愫蠢蠢欲动,当面临抉择时,他仍旧选择的是自己的妻子,王丽云的存在更像是自己能够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他们在一生中更多的为了彼此活着。
这部影片是对生活的临摹,但他比普通的生活更加丰富。王小帅的电影都擅长用细腻的镜头将时代长河下人物的命运纠葛展露出来,随着故事的发展,在不知不觉的将观众的情绪渲染,并跟随剧情而产生共鸣。文艺电影崇尚知性,将情绪的毯子紧紧捂住强烈的情感,并通过不解之谜,象征主义或悬而不决的紧张以供影迷在观影后的咖啡馆对影片进行分析和阐述。
希望这三小时的电影,将你带进时光机里,穿梭在时代年轮里,纵使险象环生,但我们仍能在影片里捕捉人生的模式和意义。
王小帅的电影《地久天长》在今年柏林电影节上可谓是大放光彩,一举包揽影帝影后,这是华语片的第一次,据说柏林电影节放映的时候无人离场,评论这部电影是“史诗”,“刺痛了中国观众内心最深处的地方”“用最柔软的表演,揭露了中国30年带来的伤痛”。将中国30年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刘曜军和王丽云跌宕起伏的一生里。
“浮沉世界的命运纠葛是生活的烙印,时代洪流下的悲欢离合是最温暖的回忆”
生活在50,60年代的中国人,经历了1980年的计划生育,改革开放,1990年初的下海潮,1990年代末的下岗潮,直到当下热门的话题出国热,房地产热,这一页一页的史诗,唤醒了那一代人最沉重的记忆。故事通过不停的闪回,一层一层的揭开这两家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与真相。沿着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生命的轨迹,编织了刘曜军与王丽云面对生活时不得不学会告别,学会接受命运的人物独白。
影片长达三个小时,故事以大时代为背景,聚焦于整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个体。通过刘曜军,王丽云在命运洪流下对生命,命运的理解和妥协。
刘曜军,王丽云是国企的的工人,与他们一起并线发展的还有另一对夫妻,沈英民和李海燕,他们从当知青开始就是挚友,从知青结束又被分配到同一个城市工作,且前后一年生下了各自的儿子--- 刘星,沈浩。故事在前半段通过地久天长的这首歌来描述他们生活的平静,快乐与安稳。直到水库的悲剧的发生。一群孩子在水库边玩耍,刘星一直胆怯不敢下水去玩儿,不久之后,刘星的父母在岸边撕心裂肺的叫喊刘星的名字,从这里就一直知道悲剧已经发生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刘星的死于沈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丽云这辈子失去了生孩子的权利也与李海燕有关。两家人的爱恨纠葛随着镜头的不停的闪回一点一滴的被揭露出来。
国内目前有很多将故事建立在大时代背景下,聚焦于小人物之间的电影,例如冯小刚的《芳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张艺谋的《活着》,贾樟柯的《站台》,国内几乎有分量的大导演都拍过这样的题材。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且中国观众对这一题材也都非常的买账,这样的影片就像是一面折射镜,折射出这一时代的每一个转折点下对于命运的伤痕。《地久天长》通过闪回的形式,将故事的真相如同抽丝般将影片剥离开来。
剥开的是青春,留下的是天真。
这部影片取名叫天长地久,可在影片很大的基础上是对感情长久的问题提出了反思。感情关系里,三年,五年的时间我们常说我和你之间的关系能够永久,但在20,30年的时代洪流里,带来的改变是会让你吃惊的。
刘曜军夫妇与沈英命夫妇的情感剥离建立在孩子的去世。在形容他们感情的问题上,我不太喜欢用“决裂”这个词,决裂是形容感情,关系的破裂。而故事的最后刘曜军夫妇其实早已经原谅了沈浩。当两家人时隔几十年在医院相见时,过去的爱恨纠葛已经被逐渐放下。只不过如同沈英民自己所说:他们早就原谅了我们,只不过我们已经没话可说了。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在面临巨大悲痛时选择的对感情的处理方式,他们选择独自承受失独的痛苦,并不愿因此去报复和记恨任何人。
2.
相比大部分大喜大悲的影片以外,我更喜欢这部电影面对悲伤平静的处理方式。
整部影片人物承受的都是生命之痛,而在王景春和咏梅的表演下却丝毫没有对原本剧烈的生活变化引起控诉,他们的眼泪仅仅是在哽咽后迅速收回,细腻柔软的处理方式让观众更加心疼。在拍摄过程中,王小帅也多次不能自已,泪下潸然。但谈到电影中的情绪,他却认为,《地久天长》非常“克制”,“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慢慢的变化。生活是静水长流的,但生活背后的辛酸却是足以打动人的。”而对于这种情绪的表达,小帅导演解释道,“《地久天长》没有刻意煽情,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能有这种感受,我非常欣慰。”
王小帅说:“王景春和咏梅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成长下的演员,拍摄中就能感受到他们完全能够以自己的真情投入到电影中,我想这也是他们能够打动观众最重要的原因。”当王丽云得知自己这辈子无法怀孕时,刘星意外去世时,咏梅留给镜头的只有平静的一滴眼泪,除此之外,再没有过多的渲染自己的悲伤。我最喜欢刘曜军的一个镜头是,当他要与沈茉莉意外怀孕后的孩子告别坐在车里的一场戏,他曾经是一名父亲,也渴望自己能有机会再当一次父亲,但在命运的捉弄下他最后选择的是在心脏纵使千疮百孔也只能坐在车里哽咽后回到现实里。王景春与咏梅在此部电影里极为细腻而自然的表演,将默默承受痛苦的父母形象表现得更令观众心疼。
沈茉莉和王耀军这条线的感情故事。就沈茉莉对王耀军而言,也是从她青春年华的阶段开始,当王耀军第一次在工厂握着沈茉莉的手,茉莉娇羞的笑,在舞厅与王耀军共舞时的情绪波动,以及分别多年出国临行前的见面,怀上孩子时绝望而兴奋的脸都将茉莉对刘曜军的爱逐渐凸显出来。而对王耀军而言,他对茉莉的情愫蠢蠢欲动,当面临抉择时,他仍旧选择的是自己的妻子,王丽云的存在更像是自己能够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他们在一生中更多的为了彼此活着。
这部影片是对生活的临摹,但他比普通的生活更加丰富。王小帅的电影都擅长用细腻的镜头将时代长河下人物的命运纠葛展露出来,随着故事的发展,在不知不觉的将观众的情绪渲染,并跟随剧情而产生共鸣。文艺电影崇尚知性,将情绪的毯子紧紧捂住强烈的情感,并通过不解之谜,象征主义或悬而不决的紧张以供影迷在观影后的咖啡馆对影片进行分析和阐述。
希望这三小时的电影,将你带进时光机里,穿梭在时代年轮里,纵使险象环生,但我们仍能在影片里捕捉人生的模式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