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温情,难道他就不是罗大佑了?
最近电视剧《都挺好》受到热捧,很多人对它都赞不绝口,
不过最让我关注的是那一首《叮咛》,只因为有罗大佑的作词和作曲,
在这首歌里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温情的罗大佑。
海枯石烂是否不渝 一生厮守分离 轻轻拥抱是那么亲 却用了半生来走近
青年毛不易的演唱,加上老年罗大佑的词曲,这首歌让人看到了两个时代的人对家庭背后那份羁绊的诠释。

这不是罗大佑第一次写关于家的歌曲,在岁月的沉淀下,跨过一个个十年后,逃离了叛逆的罗大佑似乎有太多想说的话都给了家。

《家I》里,是母亲的无奈,父亲“音乐能吃饱饭吗”的质疑。
他唱到:
“童年时期最美的时光,那是我后来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
《家II》里,他重新定义自己,结束音乐和医生十四年的拔河,重新上路。
罗大佑说:
“给我个温暖的家庭,给我个燃烧的爱情,让我这出门的背影,有个回到了家的心情。”
《家III》里,罗大佑做了父亲,封面三个人一起走过,他找到了家,有了家。
他叙述道:
“给我个温暖的,满怀着温暖的,彼此关照的家庭,让兄弟姐妹怀抱父母慈祥的爱,依然成长在心灵”。

从第一张《家》专辑开始,人们就在好奇着那个“抗议青年”到底是怎么了?那个呐喊着“台北不是我想象的黄金梦想”的罗大佑到底去了那里?
然而我猜,他一直都没有变,不然不会去花费13年的时间才出一张专辑。

他既不会为了迎合主流市场做一些粗制滥造的口水歌,也更没有狂上真人秀吸金,他只是在勤勤恳恳的唱着那些耳熟能详的老歌,做着自己喜欢的音乐。
很多人都说罗大佑变得太温和了,都不像他了,然而他自己却始终清醒,“神经病才会一辈子都那么愤怒,我都这个年纪了”。
不管是什么都会被时间抹去棱角,而一个人不可能一成不变,在一个年龄段就该做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是罗大佑自始至终对自己都清醒的认识,
所以恋上家,变得温和的罗大佑,只是表达了此时的心情,他在适当的年龄做了最想做的自己。

30多年前,罗大佑写下《之乎者也》,写下《未来的主人翁》《鹿港小镇》,写下在现代文明夹缝中生存的人,写下在物质时代奔忙的人的身影。
如今写下“踏千帆过尽的水印,到城乡枯荣的实景”, 写下“轻轻的拥抱是那么亲,却用了半生来走进”
写下如今对家庭有着深深牵绊的人,写下经历半生逃离后与自己的和解。
罗大佑曾说:
人生要活两回。
第一回,少年不识愁滋味。
第二回,老大徒伤悲。
而我觉得罗大佑的音乐,亦是要听两回,年少喜欢曲调,老去方理解曲词间的沧桑。
当《童年》退去,我们《穿越漩涡》,再细数着《光阴的故事》,人生皆成了《无言的歌》。
《只得一生》感叹:《夜是秋月明》,人成曲中人,却也离不开那一句《叮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