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陈嘉映讲座-小感
上来先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平,这可能是唯一听着不费劲的段落。出身欧洲富有家庭。欧洲的暴发户却也十分重视艺术和修养,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一样。从小受到父母极为严苛的教育,凡事不能出错。先是学了工程,到数学到逻辑哲学,一战爆发去服兵役,完成了早期思想《逻辑哲学论》,后去教小学,然后做园丁,给姐姐建了房子,回到了剑桥却又辞职,去世后由其弟子发表其晚期思想的《哲学研究》。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以及可能是最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哲学家。
下午昏昏欲睡,本来也不清楚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就记了些简单的词藻和概念,拿到了现场录音,却也不想再听一遍。如果我现在尝试复述,势必是自己的理解 ,而不是陈嘉映的原话,更不是维特根斯坦的原意。所以,接下来无非说下自己的理解。
维特根斯坦没有进行过完整的哲学学习,所以他也就不会落入既有哲学框架的窠臼。他更在乎的是语言在实际中的使用,不在乎纯理论的东西。
苏格拉底,从定义开始;维特根斯坦,从实践开始。首先是行动。追问意义和真理,但如果不如做的话,始终无意义。要去问用法,如何使用。语言不是通过理解掌握,而是通过训练。
人性观念中在思考语言如何起作用的时候,人们在日常中的语言的错误,哲学家的只不过更系统更完善进行了表述。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思想《哲学研究》,其实是语言研究和概念研究,但坊间更流传语言研究,概念研究其他哲学家也在做。概念研究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是Facts的事实研究,事实研究更偏科学。他澄清概念和语言的关系,不是研究概念的心理的过程,而是语词的用法。
但陈嘉映认为,概念也并不完全落在语言上,比如中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说政治也可以说是一种语言,但那样未免过于扩大概念。
后面陈嘉映就讲了很多他在书中和《十三邀》里介绍的部分。哲学的蛋糕被科学一点点分走。哲学如何研究快乐?比如,我们怎么看待快乐。哲学家并不教我们如何快乐,而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快乐。
我们实际上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透明的。我们以为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真的吗?所以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哲学不是解释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而是我们是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
这可能是全场我最理解的部分。认知已经可以解释这部分内容了。我们的记忆不是完美的,受接受信息时情景的影响,受情感影响,受过去经历的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本身就是偏颇的,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偏颇的。未来认知学可能能够解释这记忆、认知的细致机制,但我们仍然解释不了,我们,或者是我,到底对这个世界是什么认识,我又到底是谁。
原罪还是逻辑。认为两者合一。陈嘉映认为这是哲学唯一正路。亚里士多德,获得理解,懂得世界。但我们现在到底懂得什么?庄子说,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我们去追索我们不知道的,但对于我们已经知道的,不要把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当作知道。貌似又是那个知道你知道,知道你不知道,不知道你不知道,和不知道你知道的问题。
依然没有理解维特根斯坦的理论。
接下来会看牛津通识读本。
————
感叹,二环内人民的生活真好啊,美术馆、剧院、书店,就在一条街上挨着这么近,这个文化氛围!!有点英国西班牙的感觉了。虽然五道口没这些国字的招牌,但大学里的博物馆、书店也算是掰回一成。近来迷上看舞台剧,一是看声入人心看的,二来想起之前看舞台剧演员情感共鸣的感受,三是毕竟是个body-mind理论的坚信者,现在更喜欢跑跑颠颠,亲自去看看,去走走,去听听。大老远的讲座,一个半小时的车,虽然还是没听懂啥,但看到这么一帮人都在认真而又深刻地思考着那些空灵的问题,有些幼稚过于陷到自己的思维里,不来的话,恐怕看都不会看维特根斯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