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行记 2
【马德里的日常】
夜浓得没有边际,太阳在后努力追赶未果,我们在漫长的黑夜里飞行13个小时(7小时下半夜+6小时时差)仍未见天明,半睡半醒间感受到飞机落了地,大家开始鼓起掌来。布鲁塞尔成为我们踏足欧洲的第一座城市。

等航班再次起飞时,天已大亮,机型换成了mini-size的伊比利亚廉航,机舱里窄窄的,像巴士。我幸运地坐在靠窗的位置,飞机飞过梅塞塔高原时,我看到了那一望无际的贫瘠黄土上聚着大大小小的城市和村庄,板鸭人民在这片黄土地上疯狂地种树,云彩在这黄土高坡上投下深一块浅一块的影子。



整个九月我们都在马德里及周边小镇生活、游逛,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适应欧洲的环境。马德里以及欧洲很多城市乍一看去像极了国内的村庄:整座城市没有几栋高楼,以多层围合及半围合的街坊住宅为主,住区内的街道也很窄,路边停靠的车辆占去了一小半,人行道就更窄了,两个人并肩走都十分拥挤,人行道上也并无行道树或路灯,路灯直接悬挂在两旁的建筑沿街面上,没有行道树的庇护我们常常暴露在板鸭炽烈而热情的阳光下,当地人是从不会打防晒伞的,他们反倒是希望自己的皮肤晒得越黑越好,我想着入乡随俗,也不去撑太阳伞了;此外马德里的网购、快递、外卖、手机支付、话费充值、出租车服务等等也是极不方便的,我们几乎过上了非常原始的生活,缺什么东西就去市中心的各家店铺买,出门在外多用现金支付,遇上不用欧元的国度就刷全币种信用卡,跑到临街的电话厅去找那里的华人老板充话费,在各个城市游历时以步行为主,在交通票便宜的城市辅以地铁、电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代步(这样的步行强度让我在欧洲暴瘦)。
我倒蛮喜欢这样“原始”的生活,去各家店铺买东西的途中往往能看到人们坐在街边咖啡馆或者餐厅的外摆区喝下午茶聊着天,悠闲自得;也能看着街头艺人陶醉地拉着小提琴、大提琴、吉他,或是变着魔术,跳着舞蹈,唱着歌,卖鸡蛋卷的白人大叔和卖发光气球的黑人小哥在旁边吆喝着自己的生意,非常热闹;去华人老板那充话费时,遇见他们家在读小学的孩子,那孩子说着一口西班牙语却被自己的父亲训斥到“说中文!”,那孩子委屈的模样把我们逗笑了;搭地铁时,常能看见正在站着或者坐着的当地人,手里捧着一本口袋书,认真地阅读,我站在他们旁边好奇极了,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内容让他们看得如此痴迷,但恨我自己是个西语麻瓜,几乎什么也看不懂;乘电车和公交车时我则爱看窗外的风景,这是迅速了解一座城市大致风貌的好法子,车上一位漂亮的小姐姐在一旁耐心地一针一针织起毛衣……这样“原始”的生活真实而自然,是一种未被电子产品占据生活全部的自由,是一份回归现实生活本身的质朴,它很平淡,平淡中又有生活的浪漫,不浮躁。心有所定,专注做事。
其实刚开始来到这样“原始”的城市,也曾心生疑惑,这样的国度为什么就能算作是发达国家,而中国的城市,如上海,高楼林立,地铁线排布密集,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便利干净整洁,通讯发达,出门只带一手机就可以搞定一切,先进程度丝毫不逊欧洲各国首都,为什么中国仍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活久了才明白,通讯、技术的发达只是实现发达的工具,发达更需要全人民的发达,社会福利的广泛遍及,弱势群体如残障人群的地位的提升(欧洲的无障碍设施完善到残疾人群体可以很自由地去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生活品质软实力的加强(自来水都可以直饮,卫生纸都可以水溶)。
这种“原始”的生活里,只有两样适应起来很艰难:一是物价;二是饮食。
受美元走强以及贸易环境变化影响,我们在欧洲交换的半年正是人民币贬值最厉害的半年,5月份姐姐飞欧度蜜月时,欧元兑人民币汇率还是7.3,等到九月份我出发时就已经破8了,等我们再回国时已经降到7.5了,我们就是如此地“幸运”。虽然无比绝望但该花还是要花,见到欧元价签都会在心里默默乘上8再掂量一番,后来被高物价虐久了对小额价格也就不再多想,往往1欧当作1人民币来花,总想着只有几欧,还是不贵的。
饮食上,中国菜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肴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了,我本想抱着入乡随俗体验当地文化的心态多尝尝欧洲本土美食,但几经打击后我就放弃了这一念头,七字总结来就是“精致且贵且难吃”。总体来说北欧菜是最难吃的,南欧菜偶尔好吃些,全凭运气,塞戈维亚的一顿羊肉土豆汤为前菜烤乳猪为主菜的当地特色menu就让我没咽下几口,但板鸭境内的南美菜还不错,安达卢西亚大区的摩洛哥菜也很好吃,意大利和希腊境内有很多土耳其烤肉风味的kebab,便宜实惠好吃,但吃多了也会腻,还有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我尝的法国料理也很棒,父亲总和我说中法是世界上最会做菜的两个国家。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每每看到朋友圈里有谁放毒发糖醋排骨、红烧肉、水煮鱼等等这样的中华美味,便馋得抓心挠肝不能自已。幸运的一点是,马德里公寓里历届学长姐留下的锅碗瓢盆非常齐全,我们就这样开锅自己做起饭来。以前在家里也偶尔炒菜做饭,但是父母在旁,我有哪一步不会的顺口就问,打下手的情况比较多,很少自己完全独立地做出一道菜来。在欧洲饮食环境的逼迫下,我的厨艺突飞猛进,家常菜做久了就开始尝试做各种大菜来解馋,糖醋排骨吃到了,红烧肉也吃到了,蒜蓉大虾也吃到了,酸菜鱼也吃到了,生活幸福感直线上升。若在外面中餐馆里吃了一盘又贵又少的咕咾肉,不过瘾,回来自己动手做,再也不怕朋友圈放毒了哈哈。
我也十分享受做菜的过程:这边煮着米,那边烧水焯着蔬菜,这边菜板上备着下一道菜,那边锅里炖着上一道的牛肉,同一时间可以做好多事情,十分有成就感;还有在切下猕猴桃的瞬间,切下草莓的瞬间,切下葱茎的瞬间,你能看到它们美丽的剖切面;菜食颜色的搭配,味道的调整,加一小点儿料酒,或是桂皮,淀粉,老干妈,豆瓣酱,味道完全不同,更香了,更特别了,然后更好奇地去尝试不同味道的搭配……种种细节,让人着迷。
这些细节让日常变得有趣,并不乏味,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本身。但我深知这是建立在慢节奏生活的基础之上,才能有如此心境来细细品察生活中的每一点美好。等回到上海,回到人们来去匆匆的魔都,回到几乎被工作占据全部日常的城市,那些洞察生活美好的敏锐感知,便会在忙忙碌碌中消失不见。珍贵的半年啊,想念你!
© 本文版权归 小小孩儿Emmmm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