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a
现在是2019年3月23日星期六,北京时间9时26分。
昨晚开始第五季《The Practice》,这一季没字幕资源。
不过,我现在离开字幕,倒也能看个差不多。
《镇魂街》看到第十二集,太中二了。
你们一定要把话挑明吗,一定要让主角直抒胸臆吗?
世界上最早的聊天程序是Eliza。
很多人跟Eliza聊天,觉得对方就是人,不是程序。
有些人甚至要求和Eliza线下玩耍,因为觉得Eliza人很不错。
考虑到Eliza这个程序的设计逻辑,我觉得人真是个很有趣的物种。
Eliza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的计算机技术跟现在没法比,所以这个聊天程序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设计者参考了心理咨询师卡尔·罗杰斯的谈话套路,抓住对方话里的关键词,再问回去。
比如一个人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Eliza可能会说,男人啊,你能具体说说吗?
又比如一个人说,今天真是烂透了,Eliza可能会说,这么糟吗?为什么呢?
如果碰到听不懂的,Eliza会说,你具体指的是什么;偶尔,Eliza还会说,这很有意思,您能继续说吗?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这种简单的对话逻辑俘获了许多人,这告诉我们两个事情:第一,聊天没那么难,第二,人类真的很不会聊天。
很多人不如Eliza,不懂得倾听,不懂得有来有去。
此外,Eliza这个名字出自萧伯纳的《Pygmalion》,就是《卖花女》。
这可太有趣了,原来的故事里,希金斯教Eliza说话,最后喜欢上了Eliza。
开发者之所以给程序命名Eliza,一开始只是说自己在教这程序说话,并没想到有人会喜欢Eliza。
这可真是当代的皮格马利翁事件,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的雕像,我们爱上自己的程序。
萧伯纳的剧本里,藏了这么一个问题,男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一个女人,然后和她恋爱吗?
这问题在今天比较好答,女人也是人,也有人权的,恋爱不该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改造。但把问题里的女人换成人工智能,这就有点头疼了。
又,《卖花女》也是电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的底本,从“Pygmalion”到“卖花女”、“My Fair Lady”,不同的名字背后有寓意的不同。
“Pygmalion”挑明了和皮格马利翁的关系,而“卖花女”、“My Fair Lady”都摆明了更想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电影《窈窕淑女》里,希金斯没那么专制,Eliza也很喜欢希金斯,开开心心地大团圆去了,避开了戏剧里原有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