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
听说俄国有个科学家,每天记录自己日常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像我们记账簿一样,坚持了五十多年,他一生在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取得的成绩与他的“时间统计法”密不可分。
读完此书,觉得作者并不是向大家推崇这种生活方式,而是向我们介绍作者对时间的珍惜,高尚的学术品德和个人道德修养。并引发我们的思考,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
主人公柳比歇夫,像一个检查官。严格记录自己各项活动所花费的时间,每月,每年还要做计划和总结。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的分类学家,他对分门别类,统计分析非常在行。时间统计法他用起来得心应手,是他个人有效的工具。
作者参考柳比歇夫,知道人的一生原来可以做这么多事,而且可以做的很好。
“大多数人不想试着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极限;他们一辈子也不想试着了解他们能干些什么,不能干些什么。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这种审慎稳妥在科学界是最可悲的……但就在这张长长的著作清单后面,就是那张未写的和未做的清单—就在这未写的和未做的清单里面,在未犯的错误中间,在回避了的冒险甚至羞辱中间,可能就隐藏着真正伟大的发现。在这里隐藏着自我发现,那是可以肯定的。活了一辈子,连自己—自己应当是你最亲近和最热爱的人—都不了解,真是遗憾……”
“在这个意义上,柳比歇夫检验了自己。他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衡量任务,而是根据任务去衡量能力。他认为,有一种精神上的义务,要比保持心灵上的安全感好。”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他会变得比自己想象的更为勇敢,他会变得更坚韧、更有力、更能适应环境。”
“浏览柳比歇夫的书信、扎记,作者明白了,他,就是作者,考虑的多么少,而且懒于思索。他懂得了,勤勤恳恳地工作、热情地工作,这还不算善于工作。他还明白了,一个好的方法可能比热情更为重要。”
作者认为富有激情与和谐全面发展并不矛盾,详细的计划反而会增加自由,能带来更广阔的天地、幻想和更丰富的感情。
“时间不管多少,总够用来做一件事。”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
“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是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并引发我们对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