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汉字的简化与拉丁化
汉字的简化和拉丁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繁体字和简化字基本就是平行可替换的两套体系。这里没必要去纠结所谓“夏历史”是“夏歷史”还是“夏曆史”[1]、或者“纔一齣憂鬱臺灣烏龜的戲”[2]这类极端的例子,更多是使用习惯的问题。如果现在再推一套二简字,我肯定是不接受的;但如果我是二简字通用之后才出生,我也绝不会要求换回繁体字或者一简字。
拉丁化则完全不一样。(这里,我们同样不去考虑《施氏食狮史》[3]这种极端的例子。)拉丁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汉语的基本单位由字变成了词[4],每个词都需要专门解释。这样带来的影响有:
① 要记的词越来越多。[5]
② 造词能力下降。一些临时组成的词或缩写,无法立刻读懂。而这种做法,在书面语里常用,另见各种名称中。[6]
③ 需要另外制订分词规则。yin1wei4yi1lian2chuan4xie3chu1lai2de5yue4du2nan2du4tai4da4, xu1yao4 xiang4 ying1yu3 na4yang4 ba3 mei3ge4 ci2 fen1kai1 cai2 xing2. (目前为汉语语料库制订的分词规范有多种,其形式可以参考文献 [7]。)
④ 单字词很难理解。这里的单字词,主要是虚词、连词一类。(因此,字几乎就是词的文言文无法拉丁化。)
有一些人认为,口语可以正常说,证明拉丁化完全没问题。但他们忽略了口语有很大的缺陷:
① 词汇少。口语词汇不如书面语丰富,所以不容易误解。(倒不如说,口语是不断筛选出的不容易误解的语言。)
② 句式少。这一点基本就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
③ 承载的思想比较简单。这是由上面两点决定的。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认为汉语可以拉丁化。当然,以上论断缺乏论证,故归入“杂感”。
参考:
[1] 这个例子已难以找到最初来源。
[2] 流行的是“憂鬱的臺灣烏龜”,我额外加了一些字。
[3] 赵元任编,原文可参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D%E6%B0%8F%E9%A3%9F%E7%8B%AE%E5%8F%B2/373570?fr=aladdin
[4] 因为一个音可能会汇集上百种义项。
[5] 如最近豆瓣给我发的豆邮广告里,有这么一句:
我们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 “因为古典音乐可以触摸到【碰触】不到的地方 touch the untouchable。”
[6] 同样见上面的豆邮:
主题分享+演奏示范+现场互动,一起触及【你心】
[7] https://wenku.baidu.com/view/d073072db4daa58da0114a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