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笔记】科幻电影史 | 好莱坞50年代科幻潮(三)
图片真鬼畜...

地外文明的到来——冷战意识体现
地外接触也是此时的一大特色。这类别具特色的交互体验,直接体现在外星人这一类别之上。虽然“外星人来地球”这一剧情已经被拍过多次,但在这一时期受到冷战影响,文本中政治观点/立场也愈发明显。冷战双方关系之间的怀疑、猜忌、不信任和对立全部借由这类文本体现出来。
将科幻电影作为载体来表达电影创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这是科幻电影逐步摆脱早期低级趣味的重要标志,这也是为何我们将50年代看作是科幻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世经典之一便是《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
地球停转之日

该片摄于冷战初期,此时美苏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已然显现,而这一气氛也充斥着整部电影;电影剧情大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境逐渐恶化,人类自身便开始纷争不断。伴随着一架巨大的飞碟出现在地球上空,民众的恐慌值达到了巅峰。怀着恐惧的心理,人们开始疑虑这个不速之客将对他们的命运带来怎样的影响。

外星人入侵这一题材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此片中的“外星文明”到来无疑是隐喻苏联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大举进攻”。在不断把“红色”戏剧化的同时,伴随着核恐慌(当时很多科幻电影中的外星文明的遗迹外形都长得像核弹)和阶级矛盾,使得这类电影充满政治符号。
在美国国内,当时的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着手调查所谓的“共产主义渗透”,其中也包括好莱坞的各种工会。因此由于政治原因,电影还一度被迫增减相关台词。比如外星人克拉图复活后在电影结尾的台词"That power is reserved for the Almighty Spirit"【“这种权力是属于全能精神的”】,然而这句台词的原版是加强了他God-like powers【类似神的力量】。

当时电影行业的审查机构却认为它太过左翼,并坚持要求导演罗伯特·怀斯和编剧埃德蒙·h·诺斯将其改写。怀斯和诺斯均认为这完全不合适,因为这样就否定了克拉图的种族是全知全能的概念。
《地球停转之日》之所以经典,是因为电影将各类元素,政治,阶级,文化,科技恐慌等都融合在了一部电影之中,与以往恶趣味的B片不同,停转之日显然迈入了科幻片的新阶段。女主角帕德里夏·妮尔回忆时也对此感到不可思议:我当时决定参演的时候真没想到这电影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还以为这和其他垃圾飞碟电影没啥区别呢。

细节:关于飞碟电影层出不穷,主要原因是在这一时期有了一股“飞碟热”。不断有各种UFO被目击的消息传出,激发了普通群众的好奇并造成恐慌。电影中外星人克拉图乘坐的飞碟模型便是通过当时所谓的UFO目击材料设计而成。
天外魔花

除此之外,另一部反映冷战思维的著名电影《天外魔花》(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在当时以及对后世科幻电影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抛开极具观赏性的剧情不谈,电影前后推出过四个版本,且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意义”。
注:其余三个版本分别是1978年菲利普·考夫曼导演、1993年阿贝尔·费拉拉导演和07年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影片。

在最初版问世之后,导演唐·西格尔直截了当地表明:这部电影在政治上提到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和极权主义是不可避免的。但凯文·麦卡锡一直否认这个故事是针对麦卡锡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并认为大众只把其看作一部普通的惊悚片即可。
这部电影无疑充斥着麦卡锡主义的白色恐怖,台词中的这句“只要你睡着,便可能被替换”既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在冷战中对红色文化的恐慌,也暗示了麦卡锡极右势力打着反共的名义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迫害。


细节:有关“魔花”,豆荚的设计成本其实仅为3万美金,但最困难的部分是当豆荚裂开时要展现出跟演员们的相似点。因此演员们必须对自己特定的用乳胶制成的裸体有深刻的印象,而显然这是很不舒服的。演员戴娜·温特回忆道:“我的身体被包裹着,就像一个石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值得一看的同类电影,譬如《飞碟征空》,《火星人入侵记》等。在此不做赘述。

© 本文版权归 kingkim123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