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那些事6:慈禧根本没有能力夺权
咸丰皇帝安排下后事,让八位顾命大臣和太后互相牵制,同心合作,共同辅佐幼主。这个效果如何呢?
很遗憾没有奏效。
不但没有奏效,反而让两方势力攻击,相互夺权,酿成了辛酉政变,大大出乎咸丰的意料。辛酉政变对当时的政局影响太大了,甚至改变了历史趋势,当然,它也改变了慈禧的命运。那么辛酉政变到底时怎么回事呢?
我们中学历史上是这么解释它的,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处死了肃顺、端华、载垣,掌握了政权,开始垂帘听政。话说得很简单,这里我们来问一个问题,就会发现这个解释的一些漏洞。为什么慈禧要发动政变?
你会说了,还不是因为慈禧权力欲太强,想掌握国家政权呢。如果这么回答呢,那其实就是事后诸葛亮,不了解历史的情况。我们要解读一个人,必须把她放在当下的历史情景中,否则你就没办法去理解他。其实,当时慈禧的处境根本撑不起来她想掌握国家大权的野心。她在当时的地位可得向后排呢。
我们前面讲到了慈禧的家庭背景一般,入宫后只是一个贵人,熬了两三年才是嫔,生了个儿子后,鲤鱼跳了龙门,成为了贵妃,但这并不能说明她就有了政治地位。
实际上,她的儿子载淳在法理上并不是她的儿子,而是慈安皇后的。因为慈安是皇后,是正妻,但是没生儿子,慈禧生的儿子就过继给了她,这样载淳才是嫡子,才封为皇太子。因此,慈禧只是自己儿子的生母,她的地位只是升到了贵妃,内外大臣并不是很在意慈禧,认为慈安才是太子的母后。
当咸丰皇帝去世后第二天,朝廷下达文件说,从此后,皇太子称为皇上,皇后称为皇太后。而这里的皇太后就是指的慈安,而不是慈禧。慈禧是个什么身份呢?只是太妃。大家都看过清宫戏,太妃都是深居冷宫,无人问津的主儿。
这天给咸丰皇帝棂前祭酒的时候,史书上记载是:“”。这里没有提到慈禧。肯定是慈禧没有去,她为什么不去呢?不是她没有资格,而是她拒绝以太妃的身份参加。
因此,慈禧的地位在当时不高,对于一个即将身居冷宫,且娘家势力较小的太妃来说,根本不具有争夺国家大权的地位,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资源,自然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野心。那么慈禧太后是如何参与了这场政变,并且成为了掌权人呢?其实她只是被动参与进来。当然这种被动参与国家权力分配的机会,并不是天下掉下来的,也是她自己一点点争取来的。
她好强好胜、好出主意、好当家的性格,不允许她放弃属于自己的名分和地位。她觉得自己应该被晋升为皇太后。慈安可以分享她的儿子,她也应该分享皇太后的名分。
其实这在历史上确实有先例可循。比如,康熙的生母就是类似这种情况,他的生母不是皇后,但生下的康熙成为皇帝后,以“母以子贵”尊自己为“圣母皇太后”,当时就有两位皇太后。因此慈禧也想效法康熙的生母,以母以子贵的身份也晋升为皇太后。
慈禧的要求一开始遭到了别人的反对。慈禧作为了一些抗争,比如不以太妃的身份参加活动。我们得说慈禧非常幸运,她遇到了一位宽容慈爱的皇后慈安。虽然慈安一开始也不太赞同,但是最终同意了,慈禧就有了一个很大的帮手。母以子贵,而且本朝有先例,于是八大顾命大臣也同意了,最终慈禧成为了皇太后,慈禧这个名字也是当时定下来的。
慈安对慈禧真是太好了,她总是以大局为重。她主动要求慈禧和她一起住,
慈禧得到了皇太后的名分,但是并不意味着她就有了大权,可以左右朝政了。不说她上面还有个慈安太后,慈安才是正宫娘娘,她要说一,慈禧是不能说二的。历史上记载有“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更重要的是,外面还有八大顾命大臣。他们根本不把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放在眼里,也不会把年仅5岁的小皇帝放在眼里。对于两位太后的要求或者建议,要么他们置之不理,要么就大声驳回。两位女子身处后宫,和朝臣们隔离开来,面对气势汹汹的大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她们很担心这个八个人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有什么办法呢,没有,他们除了在屋里相拥哭泣,或者不给他们草拟的诏书上盖章,别的事一点办法也没有。
咸丰设计的两权牵制,这时似乎已经崩盘了,朝局已经被八大顾命大臣操控了。因此来看,慈禧根本没有发动政变的能力,她身居内宫,几乎被八大臣软禁,失去于其他朝臣的联系,再加上她的地位也低于慈安,没有号召力。那么重要的辛酉政变到底是谁发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