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拆迁前,我拍下上海弄堂最可爱的模样
老西门,让我再看你一眼。

乘坐呼啸的地铁8号线,穿过步履匆匆的上班族,再从老西门站6号口出站,就来了上海闹市的最核心区。
这里是老西门,距离外滩只有两公里。
然而大上海的繁华旖旎,似乎从未照进这片古老的城厢,时间都仿佛静止了。

第一次走进老西门时,施佳宇立刻被眼前这番热闹的景象打动 ——
盛夏凉风里,叔爷在躺椅上摇着蒲扇,孩童在曲折的弄堂肆意追逐,小猫在斜斜的屋顶上走街串巷。

中华路以东、方浜中路以南、松雪街以西,复兴东路以北,这片上海最原始最经典的老城厢,正式进入了拆迁倒计时。

“居民原本都挺抗拒的,动迁让这里的气氛改变了,他们也希望老西门被记录下来。”
去的次数多了,这个90后男孩混成了居民口中那个“拍照的人”,彼此熟悉起来。
“但我还是去的太晚了,早点拍会更加完整。”
就这样,在上万次急促的快门声中,施佳宇拍下了上海老城厢里最后的人间烟火。
老城故事多
老西门的历史,源于明朝嘉靖年间。上海老县为抵御倭寇,绕城建造了一圈城墙,老西门就是面朝正西方的城门。
民国时期,地处华界与法租界交界的老西门,逐渐发展成华洋杂处的商贸枢纽,各色小生意与人流一并生长起来。
不过,这都是上个世纪的旧事了。

作为一个记录者,我不忍心也无力去记录拆迁带来的忧愁和苦难,只想用镜头拍下居民们留在此地的集体记忆。

从第一次接触起,鸟大叔就对我的镜头没有任何避讳。
他出生在老西门,祖上曾在大境路经营“吴人记印刷馆”,印刷地下党刊物。
鸟大叔记得,小时候住的是大宅子,他跟小伙伴在弄堂里斗鸡、打弹珠、滚铁圈,生活无忧无虑。直到公私合营时,宅子被收走了,留下这间不足10平米的小房间。
再往后的人生里,鸟大叔吃了不少苦,即便熬到退休,日子也不平坦 —— 妻子抑郁在家,儿子远在外地。
只剩这小小的鸟儿,成了晚年的寄托和快乐。

“这是祖辈造的房子,我想守住它。”

除了鸟大叔养的八哥,老西门还有许多机灵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与主人一起,构筑起弄堂里妙趣横生的生活图景。





三家烟纸店
老西门的每条弄堂都藏着一家小商店,俗称烟纸店。
烟纸店面积不大,却塞满了大大小小的货品,是小孩放学后的零食补给站,也是大人购买柴米油盐的必经地。
与快捷的线上购物不同,老西门的居民买完东西后,总要和店主聊上几句家里长短,才肯离开。

而我想分享的,是其中三家烟纸店的故事。
松雪街烟纸店
松雪街烟纸店里,住着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前半间屋子用来做铺面,后半间是吃饭的餐厅和厨房,阁楼用来睡觉。
负责顾店的是一对父子。爷爷很慈祥,总是乐呵呵地问我有什么好拍的,然后欣然接受。

中年大叔则有些痞气,总爱冤枉我把他的照片卖给外国网站。
不过,这都是玩笑话。大叔喜欢和我聊天,分享跟老外交流时发生的糗事,告诉我哪里的天台可以俯瞰城隍庙的人流。分别时,还会依依不舍地让我下次再来。

大叔说,这家店打他爷爷小时候就有了,是家百年老店。而我查阅《上海行号路图录》,发现这家店在1947年时叫“万昌祥烟号”。

烟纸店历史悠久,属于家族遗产,房子内家庭户口情况复杂,所以一直没谈妥搬迁事宜。
老板娘说,家里还住着一位精神不太好的弟弟,常常离家出走,但总能回到松雪街的家。一旦他们搬走,弟弟就找不到家了,他们情愿一直住在这里。
美美杂货店
美美杂货店位于金家坊与红栏杆街的丁字路口,外观充满了年代感,常有游人驻足拍照。
老板一旦发现,总会透过窗口大骂 —— “不准拍!”
吓得我一度敬而远之。

再后来,他向我袒露,父亲生前喜欢坐在店前,被路人拍下照片发到网上,搜“金家坊”就能看见。
因此,老板一直很反感镜头。直到拆迁的消息来临,这条熟悉的巷弄即将消失,他才开始理解人们拍摄的初衷。

对附近的邻居而言,美美杂货店不只是家小卖部,更像一处小型社交场所。大家喜欢搬来板凳,围坐在店门口聊天,夏天一起乘风凉,冬天一起晒太阳。
直到2018年9月29日,美美杂货店的大门被封上。

最后一天的阳光依旧温和,茶话会依旧欢声笑语。次日,美美杂货店便淡出了老西门的生活。

飞飞烟杂店
飞飞烟杂店有一位慈祥的外婆,和一对可爱的兄妹。

下班后,我只要逛到店门口,就会和他们一起疯。
就这样,我闯入兄妹俩的生活,成为他们童年里的大玩伴,也拥有了一个特别的称号 —— “拍照的人”。

飞飞烟杂店搬走的前一晚,上海飘着寒冷的冬雨。弟弟妹妹没能体会搬家的感受,在店里唱歌弹琴,把学到的各种游戏玩了一遍。
这天家里不开火了,外婆有点沉默,时而整理零散的东西,时而坐在一旁看我们疯。

次日放学,妹妹跟着外婆回到满目狼藉的家,在垃圾堆里找到许多妈妈和舅舅小时候的玩具。
收拾完最后一轮,她们将正式搬去浦东的家,上学的路程将增加半小时。

离开老西门后,六岁的妹妹依然与我保持着联系。我们口头约定,我会一直记录她的成长,直到十岁。

弄堂里的花样童年
如果说,大人承担了老城厢生活的艰难与不便,那么这里的孩子,则享受着许多同龄人不曾拥有的自由和快乐。
这片开放的社区培养了弄堂小孩活泼外向的性格,他们可以成群结队地在弄堂奔跑、打闹,不必困于高楼和手机游戏中。






老西门的街坊邻里彼此熟悉,碰到小孩也格外爱护。


与老西门的孩子玩过几次后,他们便会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哪天的作业比较少,可以出来玩,哪天要去补课,然后约定好下次碰面的时间。
遗憾的是,老西门的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少。

有位妈妈告诉我,她的女儿因为上学,搬回了老西门居住。在一次作文中,女儿记录了老城厢里的生活趣事,没想到得了高分。

我想,或多或少地,在老西门度过的童年,都会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吧。
如今,老西门的两轮动迁已经结束。
有人搬到了附近的老城厢继续生活;有人拿了安置金,等待远郊的房子建造完成;有人搬进了高层小区,改变了大半辈子的生活习惯;有人则依然在自己的住所抗争,或为了更多利益,或留念着故土不肯离开。

而我拍下的这些影像,会化作电子尘埃,在浩瀚的互联网游荡,偶尔唤起看客关于老城厢的几分眷恋。

最后,祝愿这些可爱的老西门居民,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图文 施佳宇 | 编辑 小胡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pic163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其他平台转载规范请于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来稿请请致信 insight163@163.com,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看客inSigh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东南亚工厂,招不到加班的工人 (20人喜欢)
- 百万留学难换九千月薪,金融学子的精英滤镜碎了 (18人喜欢)
- 加杠杆买房的北漂:舍掉房子,换来自由 (25人喜欢)
- 网红萌宠,消失在商场里 (30人喜欢)
- 帮你找工作的猎头,也快失业了 (2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