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殡葬做到“没有”朋友

在学校学习殡葬理论知识三年,出社会做殡葬七年,接触殡葬已有十年。在殡葬行业里混了这么久,亲戚来往越来越少,朋友也渐渐疏远,而我却对事物的发生越来越从容淡定,面对死亡,生命的结束,不再是恐慌,也不会体现出怜悯或是叹息,以至于变成了亲戚朋友同事中的“冷血”及“无情”。 亲戚家有喜事的时候,不会叫我参加,同学或朋友的婚宴与孩子的周岁宴,也不会邀请我去参加,凡是喜事的都差不多与我无关。逢年过节,我也不去亲戚朋友家串门坐客了,做殡葬就这样,做到了“六亲不认”,做到“没有”朋友。现在清明节又准备到了,又不得回家祭祖扫墓了,已经有十年不得回家扫墓祭祖了,每年都是帮别人祭祖扫墓。这就是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的正常生活。 在这些年里,走南闯北的到各个地方去找工作,参加工作,发现很多殡葬行业的同事都不敢把自己在殡仪馆工作的事实告诉远方的亲戚朋友或是身边的朋友及同学,因为他们害怕被亲戚隔离,被朋友疏远。害怕他们的孩子被嘲笑,害怕他们的小孩没有人喜欢,有时候想想他们这样“欺上瞒下”的,好像有点累,只是我觉得他们累而已,或许他们不累。毕竟生活是自己的,自己开心最重要。但社会人忌讳与殡葬有关的一切,所以我也同样被忌讳。 这些年接触过很多有“同情心”女同事,每当她们碰到那些因天灾人祸而去世的年轻人或小孩或婴儿时,她们就情绪低落了,家属在痛哭时,她们作为工作人员也跟着家属擦眼泪,然后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引导家属办丧了。我承认女性有天生的母爱,但是你的情绪被家属的悲伤而牵动不能把工作做好,那就是你的失职了。作为工作人员,我们要有慈悲为怀的心,但不是叫你跟着家属一起去悲伤。试想,这社会天灾人祸那么多,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你悲伤得过来吗?所以我们做殡葬的要理智,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服务好每一位逝者,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很多时候我就说,带着“同情心”的人是做不了殡葬的,因为当你情绪被丧属所牵动的时候,你是没法做好工作的。 工作中被他人问最多的就是:你怕吗?我就直接告诉他:不怕。现在我不想深究这个怕不怕的问题,我想说的是,那些问:为什么要火葬,土葬不可以吗?现在我国施行的殡葬管理条例是1997年通过,2012年修正版。其中第四条前半部分是这样规定的:人口周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就是说在偏远山区里,而且山里有那些贫瘠的土地连老鼠都养不活的,我建议还是土葬的好。因为,在这大西南地区里,我国对基本的丧葬费用不免费,从离城里两三百公里的山区里把遗体接或送到殡仪馆里火化,对一个山区里的家庭来说,火化之后,又把骨灰带回去再土葬,所产生的殡葬费用,对一个山区里的家庭来说是很多的。 现在世人对火葬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前面的文章里我好像也有说过。火葬——就是用火烧遗体,不留骨灰,烧完就完了。如今很多人,都以为把遗体送到殡仪馆火化,然后留下骨灰,就是火葬了。其实“火葬”和“火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前我国刚提倡火葬的时候“火葬场”是真的叫“火葬场”。然后呢,现在都改为“殡仪馆”,不叫“火葬场”了。因为现在火葬实行不起来,我国的丧葬文化习俗历史悠久,长达几千年,想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去改变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殡仪馆只做“殡”,不做“葬”。现在都是把遗体送到殡仪馆火化,然后把骨灰留下用盒子装或是坛子来装,而后有的把骨灰寄存在殡仪馆的骨灰寄存楼,有的拿到陵园墓地去安葬,有的拿回农村老家找个“风水宝地”土葬了。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二次葬的,什么叫二次葬呢。比如土葬,人过世之后,用棺材把遗体装裹起来埋到土里,七八年后遗体上的肉和液体腐化干净以后,再重新挖出来,把剩下的骨头用坛子或盒子装好,再选择一块地安葬骨头,就叫二次葬。北方呢,直接一次葬,或叫“血葬”,就是人去世后,装棺埋了,此后再也不动了,不拣骨了。 每个成人都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天灾人祸也是前世不积德行善造成的。只是太多人不愿意去面对,选择逃避,避而不谈而已。而殡葬工作却让我学会如何更理智的去面对死亡,用更冷静的心里去处理相关的事物。所以做殡葬,即使没有朋友,我也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