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年》读书笔记
《民国元年 历史与文学中的日常生活》颜浩 太后的葬礼 1913年2月22日凌晨,隆裕太后突然驾崩。江湖谣言有“服毒死” “被庸医害死”“久病被气死”之说,因为死前几天太后的生日里,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本来就有着“让国仍存亡国恨”大陆隆裕不堪刺激,看着袁世凯的照片痛哭了一整夜,病情转重,很快便一命呜呼了。” 大臣们恐怕是对隆裕太后签署退位诏书一事心怀不满。但大家心里也清楚,大清江山并非一夕断送,但总要有人承担起替罪羊的角色,这角色便是被视为“红颜祸水”的隆裕太好后担当了。 葬礼“行礼不满二十员,较之光绪三十四年,不堪回首矣。”树倒猢狲散,一个勉强在深宫禁苑内谋得容身之地的皇家寡妇,背负着亡国的罪名,又有多少人会为她的死去而伤悼呢?更何况隆裕本人无德无才,在宫中本就不甚受欢迎。西太后不喜,光绪不爱,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 民国政府决定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安排葬仪,一百多万元的丧葬费由政府全部买单。原因在于,武昌起义后,隆裕太后能审时度势,顺应人心天意,签发退位诏书,避免了南北开战,“救民于水火之中。” 光绪十五年,隆裕大婚前夕,紫禁城内突然起火,烧掉了太和门,来不及重修,只好用木钉彩纸,搭起了一座纸糊的太和门。隆裕就此成为第一个从“纸大门”进宫的大清皇后。二十多年以后,当她躺在棺材里被抬出紫禁城时,国门依旧巍然矗立,只是其上的题匾早已改为“中华门”了。 “生哀死荣”的隆裕太后去世时,她丈夫光绪皇帝的陵寝还没修好,尽管两人生前是一对怨偶,死后还是得同穴而眠。隆裕虽然活得窝囊,死得也不是时候,好在民国政府给足了面子,身后事总算不失风光。 庚子事变后,从保定到北京已通火车,车站就设在正阳门的西月墙下,隆裕死后还赶了一回时髦,由铁路运送灵柩南行。从紫禁城出宫至火车西站,必得穿行正阳门-城楼。在清朝,这是犯大忌的。正阳门乃北京城的正门,专为皇帝祭天,出巡,大婚等重大仪典开启,历来“禁出凶器”,走棺材更是前所未有。《申报》报道挤去正阳门看热闹的人里,一共死了两个,伤了十七人。因为看热闹而出了人命,此番为隆裕开的特例,也真可说是大不吉祥了。 感谢作者颜浩,用独特的视觉,为裕隆太后,写了这么多。作者自己的学识在在文字里处处可见,长期的修为炼就的,耐不住寂寞的做不了学者,只能混个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