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茶馆│“止戈”为武(上)

“止戈为武”是一个读起来非常带劲,细咂么滋味的时候又能够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的词——既彰显了中国人对于“和平”与“止战”的向往,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干戈争斗“不得已而用之”的态度,同时还带着一股子狠劲——别逼我,老子手里可是握着金戈的,只不过不用而已。
“止戈为武”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是当时楚国国君楚庄王所说的。
为 戈
-1-
春秋五霸—楚庄王
止 武
楚庄王在历史上极为有名,我们如今所熟知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还有“问鼎中原”“优孟衣冠”等成语典故都和他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楚庄王为丰富中华文化做了相当多的贡献。
楚庄王继位以来,楚国可以说迎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为迅速、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长江以南再无敌手不说,黄河以北也要颤三颤。
后来楚庄王带着兵北上中原讨伐郑国,与前来救援的晋国军队两军对垒,晋军将领随武子直言,楚庄王治国能够做到“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打不过。

▲春秋霸主楚庄王
反观晋国军队,统兵贵族各怀鬼胎,心里都憋着小九九儿;军事政令也是一团乱麻,中军将荀林父和中军佐先縠二人之间将、佐不和,争执不休,到底打还是不打也没有完全统一。
为 戈
-2-
晋楚争霸
止 武
开战前,楚庄王特意派了使者前去缔约请和,晋军这里也是答应的好好的,结果使者还没出门就又变了卦。闹得晋军自上而下脑子里面一团乱,最后稀里糊涂的上了战场。
那就打吧。
两军交锋,战鼓三通,双方展开了血战。《左传》对这场战争描述之精彩,堪比史诗级大片。为了不剥夺大家阅读《左传》的乐趣,在此就不在赘述了。总之,晋军大败,楚军大胜。
楚军大胜之后整顿军队驻扎在衡雍,楚国的大夫潘党洋洋得意,对楚庄王说道:
““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这句话的意思,是劝楚庄王将晋军阵亡将士的尸骨筑成京观,用来炫耀自己的“武功”。
所谓“京观”也好“武军”也罢,指的是同一种东西,是将敌军尸体堆筑封土,堆成一个高高的类似坟包的“建筑物”。筑京观、武军,乃是用以威慑敌人、打击敌人士气、宣示武功的重要手段。
为 戈
-3-
“夫文,止戈为武”
止 武
春秋时期虽说礼崩乐坏,但大部分贵族还是保留着一些情操,骨子里面多少有一些情怀在。
因此这种残忍无道的炫耀方式当即被楚庄王制止。楚庄王长叹一声,接着说道:“夫文,止戈为武。”

▲青铜戈
“从文字上看,武的意思是要制止干戈啊。”大王,其实真不是啊……
© 本文版权归 jingleling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