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
一部新的国产片。讲述的是刘耀军和沈英明这两个工人家庭的故事。说是故事,有点牵强,没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其实就是两家人的平常生活。在咱们这里随处可见的景象,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段路程。
两家人原本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的儿子也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一起玩耍一起过生日。不料两个孩子一起到水库边玩的时候,刘耀军的儿子刘星溺水而亡。由此改变了两家人的命运,疏远了原本和睦的情感。如沈英明所说,见了面,“竟然没有什么话可说了”。沈英明下海经商,刘耀军远赴福建。二十年后再聚首,观众仍然能感到两家人之间那种故作亲密中的客气。
影片对八十年代咱们这里的情景做了真实的再现。大乱初治,国企重组,出国插队,计划生育,贴面舞会,高领毛衣,四喇叭收录机,扫地牛仔裤。对于1966年出生的导演王小帅,犹如白头宫女闲说开天。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自然是一种企图忘却的回忆,对于时下的年轻人,如同从西洋镜里看着那时傻傻的人们。用王小帅的话说:“只要我们不说,年轻的一辈总会忘记的。”
实际上,虽然他们遇到的那些事情都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中必然发生的偶然,编导却并没有在影片中刻意强调时代感,也没有对那个时代有过多的抱怨,而是在探究着时代承载下的普通人的情感历程。
刘耀军一家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无法再去面对曾经熟悉的环境和人群,跑到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收养了相貌和儿子相近的王源,开了一间简陋的修理厂维生。整天耳朵里是听不懂的鸟语,“挺好”。可是所有这些逃避却不能抚平心中太深的伤痕,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快乐,用刘耀军的话说,丽云现在“时间已经停止了,只剩下慢慢的老去”。耀军和丽云只是在为对方而活着。
沈英明一家同样经历着痛苦的折磨,刘耀军儿子的死,与沈英明的儿子有关,丽云的绝育,更是同沈英明的妻子海燕有关。强烈的负疚感犹如沉重的磨盘压在他们身上。这种沉重远甚于刘耀军䘮子的痛苦。以至于海燕的痛哭、癫狂,到后来的早逝都是被这沉重所压垮。影片结尾有这样的场面,浩浩长大之后,出于男人的责任感,也是为了自己灵魂的解脱,向刘耀军夫妇当面述说了刘星溺亡的经过,当说到“我推了他一下”时,他非常艰难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吐出来,然后又坚定的重复了一遍“我推了他一下”。支持这种述说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我们的民族除了勤勉之外,还有一种品格,就是隐忍。相对于快意恩仇,隐忍更加不易更加可贵。也是人们面对苦难唯一的选择。隐忍并非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经历了痛苦和苦难之后,仍然顽强的生活着,唯有此才能战胜遇到的挫折和痛苦。影片中的两家人就是这样在隐忍中慢慢的前行。隐忍中展现了坚持,展现了善良,也慢慢的有勇气回到故乡,回到曾经生活过的住所,有勇气去面对面对老友,将痛苦转化为温情,一同去思考所经历过的一切。
影片中,刘耀军和丽云一同去给儿子扫墓,镜头静静的展现着扫墓的整个过程。拔草、摆放祭品、烧纸。使人想起了陶渊明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此时镜头慢慢的拉开,我们看到远处的山峦,蔚蓝的天空和近处无数的墓地。在那里,每块石碑下都有自己的欢乐和苦难,这也是每个人必然的归宿。当人们静卧其中的时候,或许都在思考着一生,不仅仅有喜悦和欢乐,也要承受忧伤和挫折。这就是人生的常态。
在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收录机里播放了歌曲,在场的耀军和丽云随声唱了起来。茉莉问:“你们听过?”答曰:“是的。《友谊地久天长》”。这和影片的片名做了呼应。更进了一步,地久天长的不仅仅是友谊,还有生命,还有伟大的人性。在影片结尾,新的生命诞生了。人们交相庆贺。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人类不就是这样继往开来生生不息吗?
影片的整体构思是不错的,拍摄技巧也值得称道。在拍新年的场景时,从结霜的窗外拍摄屋内朦胧的人们,更显得暖意浓浓。非常美。
至于演员的演技,王景春扮演的刘耀军还是很不错的。而咏梅扮演的王丽云却不敢恭维。和斯特里普相比,角色都是中年女人,相差还是有距离的。表演痕迹重了点。不明白金熊奖的评委们的标准。其它演员中规中矩 ,不出格也不出彩。
刘耀军和茉莉那段,感觉有些蛇足,不要也罢。
本人评分:6.5。